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基本设想: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3、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能力.]: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已学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得以延伸。2、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态度。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二、说教法与学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阅读自学”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容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教学程序设计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通过实例探究新知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4、课堂小结、回归目标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环节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为了新课程更好的导入,教学前,首先复习比的知识,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为以下情境作铺垫。(1)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相除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打开课本看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在这我会提示比可用两种方式表示,比的形式和分数形式。(2)学生已经写出了三个比,选取其中两个比,如2.4:1.6和60:40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设问题情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自由回答。(3)顺势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也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二)、通过实例、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分为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第三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一部分:观察这两组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会引导学生可以用等号连起来,然后直接给出定义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然后请学生自由总结比例的意义。之后我总结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接下来设计了练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2)20∶5和1∶4通过这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从而引导其归纳出比例判定的一般方法,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组成比例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自学完课本后,请以60∶40=15∶10为例说明:什么是比例的项、比例的外项、比例的内项。这个等式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做总结。探讨写分数形式,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结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