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的笔算》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片段摘选:片段一:学生探索“14×12”的计算方法。上课开始后,先创设买书的情境:一套书共14本,买10套一共几本?20套呢?100套呢?2套呢?先让学生回顾口算方法,紧接着提出问题:现在买12套一共多少本?紧接着学生列出算式:14×12=?然后让学生自己先计算,然后组内交流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设计意图: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并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出新知,希望学生可以用以前的旧知来尝试解决新知,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起点相对比较低,学生容易参与,创设这样的情境,试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所有的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之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我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如果能够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此外,“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主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要求是用尽可能多的计算方法去解决14×12=?,因此,学生不但可能计算的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方法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试图体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过程,试图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想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片段二:自己尝试“14×12”的笔算,并在班上交流探讨。在进行多种算法的交流之后,让学生自己先尝试计算,由于已经有口算方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学生大多都能勇敢的走出第一步:先乘个位;只是十位上不知道怎么去写?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这里主要分两步,先通过算理——数位的理解,明确正确的写法,再通过对错误的写法进行质疑、验证、推翻,最后肯定正确的写法,即用十位去乘,积的末位对齐十位,不要对齐个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质疑、探讨、交流、推翻、验证,自己得出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书写竖式。片段三:评议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拆数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因数较小的算式,但它不能满足因数比较大的乘法的要求。(3)重点评议笔算。用23×13进行笔算练习,并通过口述,学生讲解,再现笔算过程。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优劣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比较计算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优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片段四:练习。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后,先让学生笔算33×31=,43×12,11×22=,找三个人道黑板上板书;然后再让学生改错。设计意图:巩固笔算法则,主要是让学生应用法则去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过程。二、执教后的反思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我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对于14×12这样一个算式,学生想出了如此多的计算方法,实在是“威力无比”,有意思的是:有许多的解题方法,就连我这位教师,在备课时也是没有想到的。更有意思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解法,我竟然没有反应过来,真切地感受到“后生可畏”。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