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德育潜力在于渗透VIP免费

德育潜力在于渗透_第1页
1/6
德育潜力在于渗透_第2页
2/6
德育潜力在于渗透_第3页
3/6
德育的潜力在于渗透——谈《德育》读本《成长册》的导向作用安徽省宿州市雪枫小学王惜春末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近年来我班实验使用了《德育》读本《成长册》。通过实验,我明确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德育工作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注重德育的潜力在于渗透,改变了从原来的随意性转向计划性,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大大地增强了德育实效,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真正成为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导向和动力。根据德育序列和教学重点。引进了“个体自觉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行动体验研究性学习”等新的研究性道德学习方式,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理念,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具有鲜明的活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班级出现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好局面,生活在班集体的每位同学都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们活泼、健康成长。下面,我联系工作实际,结合《德育》读本《成长册》的导向作用,从两点来谈谈德育潜力的渗透。一、抓住契机,强化参与意识教育的渗透《成长册》这座心灵的桥梁,使我走进学生心理,了解了学生成长过程的思想动态,抓住契机,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最佳之策。在第一次学生“自我成长”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交流“学会做人,爱集体,夺红旗”这一主题内容时,90%的同学夺旗踊跃,所述事迹真实感人,能积极主动为集体做事,获得“热爱集体,愿意为集体争光”自我评价五面红旗。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对他人、班里的事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情绪低落,无参与意识,缺乏热爱集体的意识,自我评价无一面红旗。这引起了我的重视、在一个班级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进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树立美好的班级形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亦有益于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人翁,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建设。而这些莫不关心他人、班集体的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会自发发生,老师必须加以着意培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班集体生活,使自己逐步投身于班级的大家庭中,产生对班集体建设的荣辱感、使命感。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发那小部分学生细读《成长册》中“学会做人”这一页中的一句名言“一朵鲜花打扮不出春天,一滴水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品味它其中蕴含的道理,明确参与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让他们反思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我为什么不参与呢?参与是以关心为前提的,正因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才能积极投身予班里各项活动中去。因此,参与意识与道德是分不开的。别的同学都怎样呢?我为什么不怎样呢?经过引发,孩子们有些激动,参与的兴致有所升温。孩子的点滴进步是急不来的,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要求他们能积极主动为集体做事,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再去正确的自我评价,夺得热爱集体每面旗子。在另一方面,参与意识与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分不开的。有的学生参与兴致极高,但当他们真正参与活动时,由于知识有限或基础知识不牢,往往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只有先学好各科知识,并能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说他们的参与意识是成熟的。一定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以知识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来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长,每一次的实践创新,结合《成长册)),评价主体上坚持以学生个体自评为主,引导和培养学生制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使学生成为自己整体素质协调发展的主人,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以《德育》读本为依托,捕捉教育契机,加强自我教育的渗透。《德育》读本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综合性的操作体系,教学过程不以认知为主,而以活动为主,从而进一步避免了单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德育潜力在于渗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