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特征: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2.主要表现•(1)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2)经济上:随着土地关系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封建经济一度呈现繁盛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3)民族关系上:历代中央政府注意发展民族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奠定,中华民族空前统一。•(4)对外关系上:由开放转向闭关;中国与西欧之间的“”往来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中国的传统对外关系由主动转为被动。•(5)文化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的趋势,文学艺“术仍有暂时的繁荣,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古典小说、”西学东渐则是文化领域中的新现象。封建政府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更使传统文化具有总结的性质。承古萌新成为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公、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3.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4.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5.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唐代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三、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的主要表现•1.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2.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顶点,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等,说明封建社会已走到末路,由盛转衰。•3.阶级斗争方面:明末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这就触及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农民起义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4.思想文化上:抨击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揭露封建社会日益没落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现。•四、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对外关系新趋势、新问题•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明清时,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另一方面通过对内加强民族联系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款待回归的少数民族、加强边防建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辽阔疆域的基础。•(2)明朝:①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打退了瓦剌的进攻;②维持了与鞑靼俺答汗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边境开设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③抗击外来侵略。肃清倭寇;④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收复台湾。•(3)清朝:①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②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分裂势力的叛乱;③欢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④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委派驻藏大臣参与管理西藏;⑤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辖。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各部。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设置办事大臣管理西藏、西宁两个辖区。•2.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趋势和新问题•(1)新趋势:①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②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清政府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