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14年南宁市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教学反思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东葛校区苏宁烨十分有幸,能参加今年的南宁市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我教学的篇目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个人认为,在此次比赛中,我基本能较好地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真实地反映了平时的教学风格,较顺利的完成了自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处亮点:一、课堂教学步骤清晰,步步深入,层层剖析,与课文内容结合紧密贴切。对于课文的解读,我采用“导入——析标题——整体感知课文——忆仙湖——叹仙湖——析仙湖——救仙湖”的解读步骤,围绕着“仙湖”这一线索,通过几个动词“忆”“叹”“析”“救”来感知仙湖的消逝,引出其消逝的原因,最后水到渠成地发出关注环保,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呼吁。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报告文学上得丰富生动,通俗易懂,发人深省。1.在执教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示相关材料和酝酿气氛,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图像、文字、影音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兴趣,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例如,在导入中,播放了一段《月牙泉》优美音乐,展示了月牙泉的美景图片,给学生美的享受,自然引入他们对另一仙境——罗布泊的期待。又如,在“忆仙湖”和“叹仙湖”环节展示了昔日罗布泊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在两组图片的对比之下,即使不用老师去阐释文字表达的内容,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那种震撼、痛心、悲哀的情感,为继续赏析课文,揭示文章主题做了恰到好处的蓄势。2.朗读贯穿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老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知道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基调、中心主题是否领会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设计了朗读环节:读标题,感知情感基调;学生美读昔日罗布泊,配乐朗读今日罗布泊;读排比句,读作者的呼吁等等。朗读的形式也不尽相同:齐读,个别读,互评式朗读,范读,仿读,赏美图情境式朗读,配乐朗读,听朗读进行想象,点评后再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关注关键字词,处理好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通过朗读让学生较准确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最后采用“以文证文”的方式,揭示文章主旨。在剖析作者“深远忧思”的最后落脚点时,我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的忧虑的仅仅是一个罗布泊,一个青海湖,一个月牙泉吗?仅仅是那些已经被破坏或者即将被破坏的环境吗?作者深远的忧思并不止于此,作者忧虑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时间已临近下课,若再花时间去交流探讨,课堂必将延时。这时,我及时地抛出了教育先驱田中正的一句话“关爱江河,其关键不在于江河,而在于人心”。学生通过理解这句话中的“人心”,进而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忧思在于“人心”,也就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意识,这句话就像一个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地够着了文章的深层主题。最后设计的补写句子环节,又更好地反映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当然,这堂课也有几处硬伤:一、对于重点语句中关键字词的剖析不够深入,大多蜻蜓点水,讲解得不是很到位。如对于四个“盲目”的分析,对“裸露”一词等的解读,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放开让更多的学生再多谈自己的体会,老师赏析较多,学生自主体会较少。1二、朗读环节虽贯穿始终,形式虽丰富,但留给学生展示的时间较少,指导点评也还不够深入,不够有针对性。三、对于教案还不是很熟,未能将各环节、其中的一些过渡语言熟记,导致教学过程中一直要捧着教案,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然交流。四、由于自身声线和气质、性格、风格的限制,自我感觉比较适合教欢娱的课文,对于这样情感深沉、悲凉的课文,在朗读和教学的情感表现上把握得不是很到位,总给人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最后,说说参加此次大赛的收获和感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杂说送张琥》,大意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可大有作为,施展才华。教学也是如此。这与我们常说的,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先有一桶水,是一样的道理。这次赛课之前,我承接了本校视导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