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张海丽教材分析:《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语文四年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教材编写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心设计的,发挥着接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沙漠中的绿洲》是其中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应植根于文本,面向生活。为了营造这样充满灵性的课堂,我贯穿了“生本”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明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体验,针对文本昔日阿联酋和现今阿联酋的鲜明对比,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读有所思,在对比阅读中发现问题——为什么阿联酋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章主旨——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丽有所感悟和思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此在他们内心深处烙下阿联酋人民为追求心中的“绿洲”所付出的勤劳与智慧,感受人定胜天的魅力。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我还吸纳了变式朗读,通过:“没有土,买!没有水,买!没有植物,买!”这种明快的节奏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真正地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星罗棋布”、“纵横交错”、“不毛之地”、“源源不断”等词语的意思。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善环境所作出的努力。教学难点: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阿联酋、迪拜的资料。2、教师将文中的重点语句及相关沙漠、迪拜现状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沙漠中的绿洲是哪?——阿联酋2、这座城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美丽)这座城市处在沙漠之中,沙漠是什么样子呢?(生答)3、为什么会变的如此美丽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阿联酋—迪拜板书:沙漠中的绿洲二、精读感悟(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过渡:书中是怎样写这座城市美丽风光的呢?谁来读一读。(2名)2、课件出示:这里绿树成荫,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看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3、哪些词看出美丽?抓重点词“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体会迪拜美丽如画的景象。4、还有哪也是美的?(“没有......更看不见”)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体会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5、正是阿联酋人民的爱护,才使得这么美的景色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绿树成荫,五彩的鲜花竞相开放,组成了绚丽的花海,让人流连忘返。喜欢这里吗?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6、这是迪拜现在的风光,可是在二三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点课件),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文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文中怎样介绍的呢?(画一画)找2名同学读。7、课件出示: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重点词变红,解释“盐碱”引入资料)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一块不毛之地!(1)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到沙漠环境的恶劣,建设绿洲困难之巨大。)(2)能长植物吗?你从哪看出的?抓住“不毛之地”解释词语谈感受。8、出示迪拜城市风光的图片与荒凉的沙漠图片进行对比,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迪拜人民是如何将这块不毛之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