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寓教于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能否产生兴趣,决定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然,真正地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的确并非易事,但这也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把本就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使其真正地生动起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积极地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一个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通过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情景,注意教学情趣化,给学生以愉快的体验,促使学生向着目标不断进取.“寓教于乐”要使教与学双方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它对教师的要求是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建立感情.在备课中要结合所学内容,精心设计情景,如多媒体课件,采取猜谜语、讲故事、分组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就学生而言,我们所提倡的“寓教于乐”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感官上的“快乐”,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即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课堂教学目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去享受成功的快乐,即所谓“苦尽甘来”的“快乐”.下面是我通过理论学习系加上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语文同仁共勉.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告诉我们愉快的心情在获取知识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就是需要教师懂得一点幽默艺术,发挥主导作用,寓教于乐。幽默,是课堂教学的“调料”,运用得好,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幽默,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只要有丰富的知识,把学生当作聊天的朋友,大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小小地幽默一下,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生理特点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极易困乏。刚换件新衣服,即可在一上课“提醒”学生:“老师今天靓不靓?靓!那就注意听讲,积极思考。谁要是把眼晴闭上了,说明你否定我,认为我不靓。”欢乐笑声中,学生精神自然为之一振。教学过程中,幽默是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催化剂”。如果懂得幽默,往往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讲感叹句或用感叹词“啊”造句,一句“啊,这鱼还有眼呢!啊,这猪还有尾巴呢”,就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和记住。讲文言文判断句“……者,……也”,一句“王刚者,我七年级一男生也(王刚,本班男生)”,同样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二、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听、写、读、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任务很明确,除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听、写、读、说的能力。我们的语言教学,大可以打破课本的局限,专门对学生进行听、写、读、说的训练。打破课本的局限,不是完全抛弃课本。一学期的课程中,可精选8—10篇学习(一般是一种文体1—2篇),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分析艺术特色。剩下来的大部分时间,就可以进行听、写、读、说的训练了。(一)“听”。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听新闻、听音乐、听故事、听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听,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听、听什么。(二)“写”。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语文教学我们首先应该走出课堂,让学生去外界观察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工厂、机关其他学校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和调查,挖掘社会信息;去进行实践,让学生当一天工人,做一天商贩,学一回雷锋……去获得亲身的体验。有了感受,有了素材,让学生回到课堂,写眼睛看到的,心中体验到的外界景物特征,社会正气与黑暗,作为工人、商贩、雷锋的种种感受:劳累、艰难、快乐……这样,学生自然“胸有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