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思维之光在我印象中,始终有一抹思维之光,令我震撼,令我难以忘怀。那是发生在上《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的一幕。当讲到“我”的父亲“被捕时”这一片断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作者用哪些词句来形容抓捕父亲的那些宪兵、便衣侦探和警察?学生很快便找出了“像一群魔鬼似的”、“满脸横肉”等。还未等我夸奖同学们找得快、找得全,突然有个女生提出问题道:那些人之所以抓李大钊,也不过是为了在乱世之中混口饭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为什么要用这么恶毒的词语来说他们呢?我被她的问题震憾了,竟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我讶异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居然能提出这种问题!于是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也是我处理课堂问题生成的惯用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首先让其他学生回答,甚至让他本人回答。在学生都不能回答的情况下,我再予以解答。一方面,给了我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那节课上,当我把这个问题丢给学生时,课堂突然变得很安静。学生都陷入了思考。但最终,没人能站起来回来,一个个直盯着我。我知道,他们在等我的解答。于是我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引导:一,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回顾背景,那些人之所以抓李大钊是出于什么原因?当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我再追问:李大钊是为什么而死的?我们能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我们能不能因少数人利益而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经过连番引导和追问,学生脸上的疑惑慢慢变成了笑容,有的甚至是愤怒……因为他们明白了: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更不能因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任何危害爱国志士的行为都应该遭到人们的唾弃和谴责!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三点:一是我们备课一定要尽量全面,仔细;二是当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时,我们要沉着冷静,勇于思考和面对;三是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解决,而不是一想到答案就立马告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