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说真话“说谎”现象在幼儿园中是常有的现象,一听见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大人们对于孩子的说谎也常常是“无可奈何”,仿佛“孺子不可教也”。而很多成人却全然不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又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一现象从而有效的引导幼儿,成为我们每年都要面对的话题。我们班的丹宁是一个十分可爱活泼的孩子,但她的发展水平还没有完全达到同龄幼儿应有的高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她的关注会更多一些。有一次在表演区里活动,几个小朋友进行时装秀,而她拿起放在玩具柜上的毛毛虫毛绒玩具跑到区里,一屁股做到区里的小长椅上当起了小观众,我走到她面前,她摇一摇手中的玩具十分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我带着我的毛毛虫来看时装表演啦!”“是嘛,那你好好看,可别忘了一会要送它回家哦!”“恩。”收区的音乐想起,我发现丹宁并没有把毛绒玩具放回玩具柜上,而是抱着玩具径直的走向了衣帽间,打开了自己的柜门要把玩具放进自己的小衣帽柜里。我走向前叫住了她,问她“为什么要把毛绒玩具放到自己的柜门里”,她说“这是我的”,听到这我真是又气又急,这明明是班里的玩具,怎么又成她的了呢?她这不明显是在说谎吗?但是转念一想,孩子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是当下的任务是——让“毛毛虫”留下来!不过我发现不管我怎么语重心长的跟她说“毛毛虫的家在幼儿园,咱们明天再跟它玩好吗?”她就是不理会,硬是要往柜门里放,无奈,只好等放学的时候跟家长沟通一下了。这一现象让我不得不去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是故意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班里的三个人进行了沟通,突然间想起了《指南》社会领域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所提到的“小年龄幼儿经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成人不要误认为他是在说谎”。意识到丹宁的行为是年龄特点所致,并不是品质上的问题,这也跟幼儿的记忆特点有关,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幼儿“说谎”有时是由于幼儿的“幻想”造成喜欢“幻想”是幼儿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孩子们往往会把现实和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的残缺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做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也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孩子常会把很想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并非真在“说谎”。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小心谨慎。幼儿把对愿望的幻想当成了现实,并非真想欺骗别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分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为了避免一后类似事情的发生,我们做了一下几点工作:首先,我们先为孩子建立初步的玩具归属意识——哪些是班里的物品,是大家能一起玩的,哪些是自己的。以“为小动物找家”为故事主线,通过结论‘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家’来让幼儿在班里找一找不同玩具的‘家’在哪,并说一说想一想,然后进行游戏‘送玩具回家’,让幼儿知道每一个玩具和自己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建立“玩完的玩具一定要把它们送回家”的意识完成第一步。其次,榜样作用。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跟家长多沟通,达成良好的家园共育的准则,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引导孩学会分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事,什么是幻想出来的事,学会去正确表达事情。作为家长或老师自己绝对不要对幼儿说谎、或编故事、说话天马行空,不要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发现孩子说谎或者做错事后不要责骂、惩罚,重要的是我们应沿着孩子想象的思维,善意的引导他,让他渐渐明白应该怎样做,建立初步的是非观,同时多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关注,这样孩子才能敞开心扉,遇到什么事都会主动去找家长和老师沟通。最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发现孩子有这类问题时,不要草率地认为孩子是在“说谎”,更不要加以责怪,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只有循循善诱,正确的对待孩子的“说谎”与“幻想”,耐心地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假,逐渐从“幻想”中摆脱出来,才能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健康成长。经过几次的教育活动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共育,在这次的进区活动中,我重点的观察了她,发现依旧是在表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