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棵树。出示:什么树?(这是两棵樟树。)哪里的树?(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2、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两棵树,齐读课题。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当时,周恩来总理出于对宋庆龄的关心,想让宋庆龄搬个家。可是宋庆龄却拒绝了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不愿意将小房换成大房,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一)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樟树的词语,再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蓬蓬勃勃”什么叫蓬蓬勃勃啊?(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它的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同时在比较中积累词汇: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2、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A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枝繁叶茂”。)(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出示樟树图)这就是樟树,它是如此的蓬蓬勃勃!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师:(出示樟树叶图片)多美的树叶。让我们女生一起美美地品读。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师:什么叫“四季常青”?也就是说引读此句(“无论„„总是„„”)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一年四季还会出现怎样恶劣的天气,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出示句式: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练说。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就是这样两棵樟树,这是---。(出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引读)小结,再次引读: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她不肯,说——(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引读)(二)感悟樟树的可贵之处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仅仅是因为他们长的蓬蓬勃勃吗?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段。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板书:香气,永久保持)②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仍然„„)体会到什么?可以制作家具和樟脑丸,它的香气不变。师:是呀,樟树即使没有了生命力,但它的香气仍然存在。这就叫—永久保持。③老师不禁有这样一个疑问:这篇文章明明写的是樟树,老师发现还写了一种树,这是怎样的树?(招虫)指生读从哪里看出?那樟树呢?(拒虫)更突出樟树的可贵。师引读: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师)这木质存在()年,(生)虫类就怕它()年。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喜欢用这种木料来做家具,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香味,还能保护我们的物品。让我们用我们的读读出对她的赞美。2、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屏示: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小结,再次引读:这是多么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