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效果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几经思考,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体现学生的学习为主。课的开始,用检测形式检查学生第一课时应掌握的词、句的意思。在了解故事的情况结合文中如何体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与文本对话,感受知音两情相悦的情感。课堂上有学生发言,说伯牙认为别人只是赞美他的琴技的高超,琴声的美妙,这种话还不足以打动伯牙的心。只有钟子期,他听了伯牙的琴声能说出伯牙心中所想,进入到伯牙的内心,读懂了他的心声。我借机让学生说说伯牙和钟子期在当时是什么人?有的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查找或阅读课外书,了解到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个樵夫,人物身份的悬殊,只因琴声而心有灵犀,只因相互欣赏而惺惺相惜。此时人物身份资料的加入,对理解知音会更加深入。……伯牙的琴声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也来当扮演钟子期,创设情境当伯牙的“知音”,根据学生发表的练习情况进行导学,进一步体会“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内涵。这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诣在感悟有知音相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为后文“子期死,伯牙乃断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丧失知音而万分悲痛做好了铺垫,理解“知音难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最后通过学习拓展练习“自古以来,知音最可贵,你能说说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吗?”来升华情感,珍惜知音之情,从而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