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课内外阅读结合,让知识“连”起来。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艺术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今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正在有序提高!二、重视朗读感悟,让课堂“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出色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此外,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三、加强知识积累,把知识“加”起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发他们对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的时间进行早读,平时根据自己的安排读主题课本,进一步升华课本知识。四、培养探究习惯,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熟悉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思索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索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无论多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在阅读语文主体学习教材时,要求学生不要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而要把自己认为好词佳句摘抄在读书记录本上,或读书卡上,把字工工整整写端正,这样既练了写字又积累了语文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学生书写比较工整清晰,作文内容充实,学生用词正确,文章语言生动,现在学生作文已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由此可见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中受益非浅。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可以说是为实现“大语文”的教育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语文主题中,力求做到让题知识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