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为教育公平按下“快进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观察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92个国家的50多位部长级官员、多位信息化技术行业领导者,聚首中国青岛,共商一个主题——信息化如何让教育更美好。在5月24日上午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部长圆桌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产生的今天,教育信息化不仅肩负着重塑传统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不断创新的使命,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这是一种高位的均衡”无论你身处经历过屠杀和动荡的柬埔寨和卢旺达,抑或是拥有11种官方语言的南非,又或是拥有2.6亿名学生的中国,你都可以和世界上其他60亿人一起分享一块屏幕,学习一种知识,信息的壁垒和鸿沟似乎正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消解。听起来,这是一个美妙的童话。在中国,这一梦想正在逐渐照进现实。梁启超说,“欧洲国家,积市而成;中国国家,积乡而成”。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于拥有广阔农村地区的中国来说,跨越时间空间的信息化技术,成为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的良药——全国6.4万个偏远地区教学点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400万名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这样评价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发展,“为教育公平铺平了道路”。“有”“无”的问题解决了,如何提质才是关键。“当农村孩子还在盯着崭新的电子白板,接受来自遥远北京的品牌课程时,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了,信息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思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鸿沟也在拉大。”杨宗凯的言语里充满担忧。当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网络视频课,第一次投射到内蒙古托克托县三中数学教师张军胜的电子白板上时,他先是“兴奋异常”,然后就经历“想吃螃蟹却无处下口”的尴尬,“两所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太大了”。信息化能否带来教育公平?在这次大会上,这个看似有些矛盾的问题,被各国教育官员认真地讨论。“优者愈优,差者愈差”的马太效应,也开始在教育信息化中抬头。如果说以标准化流水线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教育领域对应的是以课堂和考试为中心的拷贝式的人才培养,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则是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杨宗凯看来,信息化所指向的教育公平,也正是这种以创新性为纲、以个性化为目的教育公平,“这是一种高位的均衡”。“在这种均衡下,最优的并非最好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他认为,马拉火车跑赢飞机,在信息化带来的高位均衡中,并非痴人说梦。(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