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理论与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合光谷第五小学代英红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被广泛采用,自1961年起专门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通过他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奥尔夫教学流传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即“原本性音乐”,他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奥尔夫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声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再加上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乃至与即兴民族民间集体舞蹈结合起来,如此等等,将这些内容交叉、糅合,就又可形成新的内容与教法。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把奥尔夫的音乐理论引进教学内容中,与我的音乐课堂有效的融合。一、奥尔夫身势谱与音乐课堂唱的教学的融合。从节奏入手学习旋律学习歌曲,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比如在歌曲《跳吧跳吧》一课中,首先让学生知道声势谱的动作方法:1.拍手声势练习2.拍腿声势练习符杆向下表示左手拍左腿。符杆向上表示右手拍右腿。符杆同拍向上下,表示双手同时拍双腿。3.跺脚声势练习符杆向下表示左脚跺地。符杆向上表示右脚跺地。4.综合声势谱的练习。每一种节奏型,包括二至三种声势练习,拍节奏时从左至右看节奏谱,按节奏进行三个声势的节奏练习。这样的练习首先就让学生用身体语言参与到了课堂中用眼睛看符号,用手拍节奏,用脚打节拍,身体的各部位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所以还要用耳朵来听节奏的声部,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节奏锻炼。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快乐的参与。其次,把这种声势谱带到歌曲中,把歌曲的旋律节奏型写成声势谱,此例声势谱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稍作示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其实对新歌已经学习了一半。对节奏的协调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了旋律节奏型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就很快能够唱出歌曲的节奏了。最后,当出现新歌时,学生对节奏已经不再陌生,一两遍便能学会,也增加了学生的一种成就感。整个课堂每个同学都在参与。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又是千变万化的,其实每个曲子都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在学习和感受的过程中,学生抓住了这点,对于学习整个乐曲和歌曲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比如我在《幸福拍手歌》这堂课里,在教完新歌和律动之后,让学生用奥尔夫的课堂乐器演奏来填充休止的部分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在弱起小节的导入环节,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皮鼓(家里装奶粉或其他储物罐,用橡胶皮封口,把笔的一端套上橡皮檫当鼓槌)来进行,学生在敲的时候第四拍休止,教师的钢琴从第四拍进入弹奏歌曲的旋律,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了歌曲的学习。二、奥尔夫理论与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的融合。器乐教学是奥尔夫为世界音乐教育奉献的一颗明珠。到了二十世纪初,众多的热心音乐教育改革的学者、教师苦于“没有一种乐器能够被认为是理想的”。然而早在二十年代中,奥尔夫在探讨原本性音乐教育时,首先就从乐器问题入手开始了他的创造性的工作。奥尔夫与凯特曼在器乐教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1)创造了被称为“奥尔夫乐器”的一整套适于学校音乐教学使用的乐器。(2)为这套特殊编配的乐器创编了大量示范性的教材。、(3)创造了一套在教学中教授乐器弹奏的方法,利用这套乐器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即兴的教学方法。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演奏器乐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