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适应其实是个系统工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我在幼教十年的经验,就是这么回事。有些家长误以为教育是从三岁入园始,甚至从六岁入学起。其实孩子三岁入园时,个体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了,包括身体动作发展、语言表达、社会性发展、好奇心强度、专注能力、自律性、规则意识等等。如果撇开幼儿园(或是教师)本身的情况和孩子天生气质的差异,可以说孩子入园适应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孩子在前三年的发展水平。也是在这个角度上,许多父母非常关心的入园适应问题其实不是入园前后两三个月的事情,说大点,是0-3岁的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孩子在0-3岁的各个阶段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入园自然而然就很顺利,孩子有些紧张有些不舍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快就可以适应。多数家长都知道入园前需要帮孩子做些准备,常见的比如先带孩子去幼儿园熟悉下环境,认识下老师,再或者做个“心理建设”——告诉孩子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很多玩具很多游戏,非常有趣,让孩子心生向往。这些当然对孩子是有帮助也需要做的,不过却是属于“治标”不“治本”那类。对于小孩子来说,离开熟悉的家庭和朝夕相处的家人,进入幼儿园,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或者说,事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就好像现在把你空投进亚马逊热带雨林,和一个印第安部落一起生活。无论用哪种说法,入园适应也好,0-3岁的系统工程也好,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生理的,心理的。生理方面又包括作息规律、午睡、如厕、饮食、穿脱衣物等日常生活细节。试想一下,孩子睡的迷迷糊糊被人从床上拎起来,迷迷糊糊被套上衣服送到幼儿园(如果没有被父母唠叨催促的话),看着早餐没有感觉,九点钟肚子开始饿了却没有吃的,小朋友做手工自己觉得很无聊不如动画片好玩,大家出去打滑梯可是姥姥说了这个很危险,好容易挨到午餐一看没有自己爱吃的炸鸡翅或是小零食,勉强塞两口却弄得桌子地上到处都是饭粒,大家开始睡午觉了只好瞪着两只眼看天花板,刚刚睡着就被叫醒,下午大家跑来跑去做游戏自己却是又饿又困,非常渴望老师单独陪陪自己可是她们身边永远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家里还没张嘴呢妈妈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可以想象,孩子自然而然得到一个结论——我不要上幼儿园!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就是在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尽量做到和幼儿园一致,自然而然就会降低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难度。这个道理,就好像你空降去的印第安部落,他们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着装等生活习惯基本和你一样,想一想,是不是立刻踏实很多?作息最晚在孩子入园前三个月就要开始调整,事先问好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早餐中餐午睡,这几个时间最好和幼儿园一模一样。现在很多孩子睡得晚起得晚,对于生长发育有很多不良影响。原则上,学龄前的儿童应该在晚上九点前关灯睡觉。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睡眠变少,可以早早起床或是减少午睡时间,但是保证九点睡觉。午睡则慢慢养成孩子自己睡觉的习惯,可以睡前讲讲故事,可以坐在孩子身边拍拍他,因为这些是未来老师做得到的事情。但凡需要抱着晃着,或是揪着奶奶的头发或是含着妈妈的乳房入睡这些花样,都需要提前足够的时间调整过来。有些孩子会有一些慰藉品,比如一个从小抱着的小熊(可能很脏了),一件妈妈穿过的睡衣(可能已经破成几片了),这些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都应该保留,上幼儿园时也继续带着(和老师沟通一下就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强行留在家中。如厕方面,需要让孩子做到两点,一是可以主动表达,一是会去固定地点如厕并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可以慢慢再学习)。九月历来是新生入园比较集中的时候,天气变冷加上紧张,都会增加孩子尿裤子的概率,这很正常,父母多给孩子准备几套替换衣裤就好了。但是一定要学会主动表达。曾经有个三岁多的女孩子,在家里只要夹一夹腿,姥姥就会立刻冲到卫生间把便盆递过来。自然,她在家里是从来不尿裤的,可是在幼儿园每天要尿六七条。不表达还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大孩子生病的机率。天气冷了孩子越穿越多,如果一尿一大泡,老师还能顺藤摸瓜找到是谁,可是有的孩子因为紧张一次挤一点,说实话,老师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