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方法一、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1.看(1)看书计划(2)科学看书:阅读课本前言,明确学史目的;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阅读专题导语,把握背景线索;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阅读课前提示,明确知识要点;阅读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学争鸣,拓展历史思维;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思维观察力、想象力;(3)构建体系:a.以课为单位形成知识的整体认识、纵横联系和比较b.以单元为单位形成知识的整体认识、纵横联系和比较c.构建立体知识框架2.记边读边记,要求学生心静,注意力集中,对历史教材既要反复记忆,从中获取心得体会,最大限度地挖掘隐性知识,但又不能死记硬背。应善于分析总结历史事件的特征、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并采用相应的方法。如类比记忆法,我们可以将历史教材中类似的知识综合到一起,通过比较概括后再进行理解识记,将更能提高熟记的程度,提高运用史实的能力。例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近代的内阁制。如对比记忆法:中国近代史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图表记忆法: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提高记忆能力。如规律记忆法: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朝文化发展的原因时按逻辑记忆::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按时间顺序勾勒题纲: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如口诀记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口诀是:“大萧条,根在已;产与销,股市起;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强;罗斯福,行新政;加干预,求复兴;本未改,不除根;固统治,促进步。”[说明:“大萧条”1929—1933年经济危机;“根”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产与销”指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股市起”指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本未改”指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不除根”指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根源)。]如简化记忆法:抓关键词,速记知识要点。此法适用于记忆量较大的历史知识,如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比如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记住冲破了……,扩大了……,提高了……,加强了……等。洋务运动的影响:开启了,引进了,培养了,瓦解了,促进了,抵制了……,如间隔等差数字记忆法:孙中山领导进行民主、共和的斗争,四件大事各相隔了两年,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3年的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又如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形式上确立立宪君主政体;1989年,德国统一及东欧剧变。此四个年代的特征是各相隔了100年。联想记忆法:记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屡次失利的根本原因时,可联想流行歌曲《心太软》进行记忆:“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指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指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你总是无怨无悔地爱着那个人(指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或指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指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在多次失败后寻找到与共产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斗争)”。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历史现象,只要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善于比较,历史基础知识就不会记混,运用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3.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课堂教学听讲来摹仿老师分析教材和宏观驾驶教材。4.写:作好课堂笔记。尽量课后去整理。抄下板书,而不是记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还应该在笔记本的每页留下一处专门记录老师课上口述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或将易混淆的历史知识点记在一起。二、掌握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