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内容摘要】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可以从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品味语言、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当今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千古名诗,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很多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着眼点都落在“绿”字上,认为“绿”是此诗的诗眼。学习时就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推敲“绿”字的妙处。而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备课时,反复吟咏诗的语言,在涵咏中他越来越觉得“绿”字不是这首诗的诗眼,“绿”字不能统领全诗。经过反复的斟酌他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才是真正的诗眼。他认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离家久,更应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想家心切,可却不能还。“还”才是贯穿全诗的一条红线,才是诗眼。试想,若不细细地细嚼慢咽,这另辟蹊径地新发现又从何而来呢?虽然品味语言的功力不可能一绝而就,但长期坚持,语感的敏锐度一定会提升,所以反复朗读涵咏文本语言是研读文本最简便、最有实效的方法之一。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1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教学《梅花魂》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绿线内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在积累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三是弄懂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并掌握用人物对话来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步骤的安排,第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学会14个生字,认识绿线内14个生字;理解和运用词语;读熟课文、感知内容。第二课时完成三项任务:读好课文,揭示道理,学习并掌握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没有繁复的框架,清水芙蓉般的质朴,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类型和能力模型完全显现出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最俭省也是最有效的家常做法。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