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语的作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白纯舵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我们应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教学《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我是在深情的笛子曲《梦里水乡》的衬托下,和学生一起背诵第一自然段,当学生沉浸其中时,我这样开始导语:想像中的爷爷的芦笛声是那么婉转悠扬、大海如诗如画,海边的生活简直浪漫无比、其妙无比,令强强神往;(指名女生读出“平时的大海”后)白天的大海风平浪静,海水是那样的柔和温润、笛声又是那样的清脆,现实中的一切和想像中的一样,强强别提多高兴了!大海可不总是风平浪静,也会有狂怒的时候,在这样的夜晚爷爷的芦笛声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以情进入,“一石两鸟”,既入课快,又把课堂教学直接指向文章的重点部分。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面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有十层楼那么高,坚硬的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导语描述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及质地的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预设了这样的导语: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生100周年,诗人宋小明写了这样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然后我充满感情配乐朗诵了这首诗: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学习,进而了解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导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诗文、音乐诱情导课,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显得干瘪了。二、曲径通幽花木深,万籁寂闻钟磬音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课的导语应“暗含埋伏”,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漪老师在讲《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是这样设疑铺路的:上课后她没有说话,而是在黑板上写了3个“如()其()”,要求学生填写。学生积极填了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第三个却想不起来。就在学生左思右想急于求解时,于老师点拨“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让我们“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设疑让学生有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沿着线索积极地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又如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老师写错了,便齐声喊道“写错了,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您少写了一个字。”我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唉呀,只少写一个字,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的用义何在?”我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学生带着要极力辩倒老师的目的阅读文本,探索欲望自然加深。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又“故伎重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这是一位老人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他从喜欢打猎到再也不打猎。到底是哪些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老人的心,让他30年都无法忘怀呢?让我们快打开书,边读边画出最感动你的场景。还如蒋军晶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让学生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陡增: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生安静)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