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课程改革新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1-9年级)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要求,为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粤发[2010]15号),在总结前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实际,提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1—9年级)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1—9年级)教学指导意见是我省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按照课程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一)课程目标本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或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1-9年级的体育教学要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具体目标。(二)教学任务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串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计划、教案和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中,体现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乐趣,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课程要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相结合,注意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要充分注重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或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二、教学实施(一)教学内容与安排学校要切实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要充分利用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资源,上好每节体育课。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