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史晓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我们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经过了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做法浅述如下: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海上日出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海上日出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日出的美。教学中,我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海上日出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海上日出的美丽与壮观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再如在《井底之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开始,我谈话导入:大家都喜欢读寓言故事,咱们就来做个看图猜寓言,说寓意的游戏吧!然后出示课件图片:《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一下子,孩子们个个瞪大了双眼,注视着这些图片,饶有兴趣的说着,猜着,为进一步的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了《井底之蛙》的flash动画,一节课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科普小品文《黄河象》一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黄河象骨骼化石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黄河象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失足落水的的经过、发现挖掘的过程制成若干个小模块。三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四是画黄河象形成的逆推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促使学生思维流程化,又能使学生很快触及文章主旨,理解课文内容。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未来社会呼唤既具有个性又富有合作精神的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以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水就是生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