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公刘德国民间故事: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日,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名儿童闻声自动跟他出走。这篇演讲词就是以作者和民间故事中花衣吹笛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的。导入作者简介公刘(1927—2003),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37年,他才十岁时即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致日本小朋友的公开信,宣传抗日爱国思想。1939年写了第一首诗,1946年正式使用“公刘”的笔名,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诗歌,抨击国民党反动政权。同时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1949年参军。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在北方》《黎明的城》《白话红花》《仙人掌》《离离原上草》《骆驼》《大上海》《梦蝶》《公刘诗选》及叙事长诗《望夫云》《尹灵芝》等。1、理解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海姆佗市市长及其同僚以及对德国人民真诚的赞美之情。2、巧妙的构思。3、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目的学习重点•构思巧妙,生动幽默。•讲演用语讲究礼貌。学习方法指导一、请同学们采用批注的方法自学本文。“批”就是批语,包括对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或写作方法的归纳,对文中思想观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加以评析;“注”就是注释,包括对文中涉及的难字生词、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进行解释。二、批注的方法有:1、眉批法。又称旁批法,就是在书眉(即正文上面、下面、旁边的空白处)上写上简单的阅读心得、体会、评议或疑问。2、夹注法。即在读物的字旁行间写上批注,记录阅读中注音、解词、评价、质疑等点滴感受,文字应极简。3、总批注。即在文末作总括性的评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认真做批注,然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评比改进。自读小检测一、给下列字词注音景慕橱窗胡髭抱歉瞅着同僚诺言挎着二、解释下列词语景慕:陈列:攀谈:诺言:趁热打铁:mùchúzïqiànchôuliáonuòkuà景仰。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拉扯闲谈。应允别人的话。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这篇演讲词除称呼外,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中国作家代表团由于景慕海姆佗市而提前到达。第二部分(2、3)线略写出到海姆佗市的情况,然后着重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表达出答词的主要意思。第三部分(4)点名这篇讲演是贺词,也是答词。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2、第2段介绍了海姆佗市的哪些情况?3、第3段是如何展开作者和花衣吹笛人的对话的?4、第4段的作用是什么?1、开头独句成段。“景慕……大名”、“早就……熟悉”,表示心向往之,由来已久;“提前……到达”,心情迫切,溢于言表。“德国民间故事”,为下文埋下伏笔。“大名”“贵市”等都是恰当的礼貌用语。第2段,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突出“欣赏过几乎任何商店橱窗全都陈列着的大大小小的老鼠”,因为这与“民间故事”有关。第二句,由“发现”民间故事里的主人公“花衣吹笛人”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段的内容。第3段,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首先用设问句承上启下,并幽默地说和花衣吹笛人的谈话可以公开。接着活灵活现地写了和花衣吹笛人见面的情况,似乎确有其事。然后,着重表述了“我”对花衣吹笛讲的两段话。第一段“求告”的话,指出了联邦德国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批评不少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活”,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导致“儿童越来越少了,人口结构也出现了老化的趋势”;第二段“解释”的话,赞扬市长和他的同僚“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表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最后,“行行好吧,先生!”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便直奔这座大厅”,与第二段开头“在进入这座市政大厅之前”遥相呼应。第四段也是独句成段。“上面这一席话”,回应了前文。前一个分句表明是贺词,后一个分句表明是答词。这样的结尾干脆利索,而又值得人反复咀嚼。结构分析(1)开头独句成段。(2—3)略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着重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