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请客”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兔请客》,《小兔请客》选自北师大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第一个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课。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兔请客”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由于这节课是加与减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计算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从以下几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3.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操作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因此,我把“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加与减的意义与联系”就是本节课的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三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借助多媒体,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内涵。为了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从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3.巩固练习,发散思维。4.回顾总结,评价反思。五.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由于本节课是一年级的课程,针对儿童年龄小的特征,我先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儿童喜欢的故事情境:“在茂密的森林里,住着小兔子一家,小兔为庆祝生日,请来了一些客人吃果子。”从而引出课题。(板书)(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两个步骤展开新课的教学。第一个步骤发现问题。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这里创设了两个思维情境,作为理解抽象知识的阶梯。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数一数盘中的果子数,让学生发现每盘的果子数相同,建立直观影像。2.根据情境图捕捉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我及时鼓励。第二个步骤“解决问题”,首先,根据学生提出的“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探讨20+30的计算方法。(板书:20+30)这里我分为两个活动进行学习。活动.摆小棒首先请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2捆,再摆3捆,合起来是几捆,是多少根小棒呢?这里我不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在第二个活动“说一说”中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怎样能求出20+30的和呢?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后汇报结果,出现了下面几种算法:2+3=5,所以20+30=50;‚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所以20+30=50;ƒ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这时我又拿出计数器问学生还有办法吗?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快说出了用拨珠子求和的方法。[板书:20+30=50(个)](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主要从学生熟悉的摆小棒入手,通过操作、交流、探讨,让学生说出各种求和的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正当小动物玩儿的高兴时,忽然,小刺猬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家里有急事,让它赶紧回家,小刺猬望着水淋淋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麽办呢?它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个滚儿,瞧,它带着10个果子得意地走了,草地上现在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说到这儿,我让学生根据图意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50-10=40(个)](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加法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掌握了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算法的迁移,形成技能。)最后,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本节课,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