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语文实践活动”单独列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指导性的文件如此强调实践,足以见得它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就语文学科本身来说,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本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原则,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一、在课堂主渠道中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落实语文训练。语言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要掌握语言就必须遵循“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这一途径。这“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弊端,教师的“牵引”、“琐碎”的提问、分析,挤占了很多时间,冲淡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语言训练不能落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别让学生坐“冷板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戏留给学生唱,已成为改变现状的呼声。努力挖掘教材中可切入的训练点,尽可能多地使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成训练课。”这样才能体现学科性。1、多读、多听,促进语言积累。读和听能吸收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学的重心落在一个“读”字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语感。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评课时说: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主要特征。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课堂中通过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略读、精读等多种方式去感知理解文章,通过“口诵心维”的阅读实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受语言的情感,把握语言的技法,对精彩语段熟读成诵,从中积累语言材料,积累写作方法,使学生语言的仓库中内存着丰富的内容以备表达之用。听是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另一条途径,听的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面。教学中应该听那些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留心听老师的引导、讲解,听同学的问答,听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看法,讨论的意见等,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评判,这样口、耳、脑并用,锻炼了听觉、思维、表达能力。另外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教师多让学生听一些富有感情、形象生动的朗读,如精彩片断的配乐朗读,配像朗读等,使学生在听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朗读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和能力。2、多说多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说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交流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社交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演说辩论等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一年级开始,按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循序渐进的要求,严格训练。学生只有常练“嘴皮子”才“能说会道”。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说的训练,可复述性地说,模仿性地说,可概括性地说,创造性地说,除了问答,1表述看法外,教师还要广辟说路,在趣中练说,在动中练说,在画中练说,在想中练说,在思中练说,在评中练说……引导学生结合联想、概括、归纳等发表意见,展开辩论,对课文进行补述,复述等,使其既能言又善辩。准确地表达情感,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励学生大胆地说,培养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写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式之一,就小学生习作现状来看,能力偏差,常常表现出无内容可写,语句毛病,错别字出现较多。形成的原因在于,作文课上教师理论指导多、空、抽象费时,耗时低效,学生写的实践偏少,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改变上述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要加强读写结合,阅读课上,引导学生结合单元训练重点,仿写句段,改写、续写课文等方式,让学生多练笔;作文课引导学生借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