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好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摘要:广义的课堂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板书语言、媒体语言等。本文所说的教学语言指口头语言。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形象、生动外,还要有赏识、激励的作用,才能引领学生去反思领悟数学。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启发赏识激励正文: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需要依靠数学教学语言。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词,无异于美术课上不用削好的铅笔而用钉子去绘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语言,除传统上要求的数学教师要注重语言规范、语音准确、声音宏亮、内容正确、条理清晰外,还要做好什么呢?下面浅谈自己的看法。一、课堂引入时,语言要新颖活泼、庄谐适度、短小精悍。引入时的寥寥数语就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准课堂的学习目标。在有关幂的教学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入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但是我用一张厚度是1mm的纸,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你相信吗?”这时学生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悬念,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课堂讲析时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还要注意适时引导到生活中去。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推论、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运用时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合理、规范,准确。但是数学课堂不应是生硬、严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抽象的问题分析融化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讲析,可以变成由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触类旁通”,而后再辅以精准的数学语言加以说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如在讲函数y=10-2sinx的最大值时,学生不明白最大值为什么是12。可以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某人有10元钱,他可以选择去挣钱或花钱,若最多花费2元或最多挣2元。从这个生活中的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原题有什么联系?你为什么这么想?如何深入理解这个函数最值问题?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第1页(共3页)吗?有了这个联系,这类最值问题就能想通想透,这样的讲析才更易被学生接受。三、在互动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如在归纳两个用坐标表示的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时,某学生说成“横乘横,加纵乘纵”。这一说法虽然没有书本上的规范,但却简洁易记,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你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心去学习和体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表达,实在是太美妙了!”赞扬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某某同学带了一个好头,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学习。”又如,表扬学生敢提问题、愿提问题:“你敢于自己提出问题真是了不起!要知道,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时:“你基本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坐下来再理一理,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补充补充吧。”对于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可以说:“某某同学已经积极地思考了,而且有了一个答案。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这样能使学生及时感受到教师的认同与鼓励,体验到求学的快乐,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四、突破难点时,语言要有启发性、激励性。在数学教学中,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