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思考”结题报告花都区第一幼儿园课题组执笔:王静慧[摘要]: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关键词]:幼小衔接培养适应一、问题的提出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目标:1、探索“幼小衔接”教育的有效策略,寻找其教育规律,形成系统的幼小衔接研究模式。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四个方面。(1)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倾听行为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2)思的习惯: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初步养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3)做的习惯:初步学会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动手学习的习惯。(4)写的习惯: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习惯;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的习惯。3、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学会合作和交往。14、培养学生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勤动手的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5、调查幼儿园课间活动与小学课间活动的区别,探索指导幼儿课间活动的策略,为幼儿适应小学的课间活动作好准备。6、探索家长正确引导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科学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近期目标: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小阶段的衔接过渡。远期目标: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教育大环境,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三、研究方法及步骤(一)方法。1、调查法:课题开题前,我们对四个实验班的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相关工作意见和建议,更有效地促进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在小、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一份家长调查问卷进行前测和后侧,通过对比前、后数据,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研究,取得教育的实效。2、观察法: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注重仔细观察幼儿的个性与发展,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家长沟通。3、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幼儿有针对性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找衔接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二)步骤。1、研究对象:小一班、小二班、小三班、小四班,连续追踪三年;2、研究时间: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3、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目标;(2)加强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定出研究计划,确定工作策略;(3)成立领导小组,调查、研究分析幼小衔接现状,明确教育策略;课题组组长:温三妹课题组副组长:王静慧刘卫华主要成员:罗淑军危卫玲陈婉媚赖玉娣2(4)确定研究对象(小班级四个班),指导老师制定实施计划;(5)教师研究方法培训及落实各项工作任务;(6)做好实施前其他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实施方案计划,加强实验班老师指导,并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调整、完善课题方案。为各实验班提供相应条件如家长教育系列讲座、教师教育系列讲座、开展经验交流、互相观摩等。具体策略:教师培训与实践指导结合;实践指导与总结交流结合;总结交流与评价反思结合。具体做法:1.提高教师、家长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意识。(1)定期讲座培训;(2)实验班之间的观摩交流活动;(3)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