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作者:何宏卫来自:科研室时间:2010年4月13日查看次数:3420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和变革。本次研究将力求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在校本科研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鞍山一中这样的名校的独特的改革思路来,并争取能够务实高效地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切实尝试解决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无论对于新课程改革,还是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至此,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现对前阶段研究进行总结。一、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规模对象:课堂教学及教学课堂。规模:学校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以及涉及的教师。二、前期主要工作在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同步”:课题实施与资料积累、整理、分析同步;课题实施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同步;课题实施与成果表达同步,促进课题的深入研究。(一)适时调整人员,稳定研究队伍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申报之初就把本课题实验定位在所有学科,突出语数外等优势科目和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师。同时组建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加大管理力度。由校长担任组长,由科研室、教务科、政教科及学校骨干教师形成组员,全面负责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课题组长副校长蒋秀娟(现为校长助理李洁),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和时间性;负责课题的理论指导,是实验方案的主要设计者。课题组副组长何洪卫、张玉馥,协助课题组长做好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并负责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工作。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和开展课题实验的学科教师,负责开展课题研究,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总结,完成课题实验任务。在课题研究期间,有个别组员因工作调动或变化不能参与,我们也及时做了调整,将优秀的老师充实到课题研究队伍中来。新的课题组中既有一线教师,又有主管本学科的管理者,既有多年从事德育理论研究的人员,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员基础。课题组人员稳定后,我们便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共同讨论课题实施方案及落实,并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为临时任务出谋划策,集中解决教研进程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事实证明,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的的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专业引领作用,给人教社专家及省市科研人员和教研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加强培训研讨,优化组员素质任何一项课程实验,都是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前提,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过程。为此,我们经常不定期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强调在常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课程理念的学习,依托新教材,进行教材、教法研究。1.更换教学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更换,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2.整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动态的、具有弹性的流程实施教学,分层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3.增减教学内容删除有关不切合本地实际的内容,把急需解决的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增添进来,也将校本课程中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4.调整教学进度教材中的课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就可将有关课文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急的需要。我们一致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