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默、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等词语;会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2、没见过“杜鹃、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及网络,了解一下这两种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讲述引发兴趣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千方百计地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直到全部被消灭了,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的。不信,我们一起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二、板书课题,师生质疑1、齐读课题: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2、抽生答。3、教师小结: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空,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4、读完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5、学生质疑。6、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同桌一起读、快速读等)读课文。三、简介情景,加深印象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四、再读课文,落实字词课文是如何将这一生动事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再读课文,读时注意本课的生字词。五、留下悬念,布置作业孩子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下节课再仔细读课文,通过讨论得到答案。现在请孩子们完成以下作业:1、抄写课后要求写的生字,注意以下字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喂挺甩滚毁惯2、组词:削()挺()斯()甩()哨()庭()期()用()抢()防()汉()惯()枪()仿()汗()贯()第二课时一、激趣谈话,引入新课孩子们,上节课,老师同大家一道初步阅读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但还不够,要想把这个故事讲得精彩些,我们这节课还得进一步地理解课文,通过讨论,看“夜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特别是要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二、粗读课文,理清脉络1、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课文中已自然地分好了段。现在请孩子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默读课文。3、讨论后板书:(诱敌入林,林中传信,歼灭敌人,再行任务)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了课文,文中的“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机智、勇敢)2、请孩子们认真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可体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用“──”画出来。可以边读边画,也可读完后再画,还可以批注自己的理解。3、小组交流自己画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4、全班交流,孩子们无论谈到哪里,老师都要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指导朗读。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孩子讨论:(学生说到哪句,就出示幻灯)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2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活”,快乐、活泼,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