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技能训练以及课外活动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学生学风的好坏,素质能否全面提高,关键在于班主任工作态度如何、教育是否恰当等。在学生的成长中,班主任起着导航、催发、定向的作用。而处于新时期的中学生,家庭给予子女太多的爱,“太多”有时会变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现代居住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然而又使孩子缺少碰撞锤炼以形成良好性格的必要环境。还有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原因,导致他们具有思想活跃、逆反心理的特点。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和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认识,本文总结出以下八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第一,学科渗入法。我是一位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教师。可以说政治教师做班主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多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情境,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当然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也可以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如历史课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树立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英语课可以利用课文、阅读理解中的短文、琅琅上口的谚语等引导;化学课介绍二氧化硫时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等等。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是而且也应该是德育工作者。第二,规范制度法。即通过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制约引导学生的日常言行,科学实施德育工作管理,培养学生遵守基础文明规范的意识。我校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海市亭林中学一日行为规范》《上海市亭林中学学生行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十项常规”和“十不准”》和《上海市亭林中学学生须知》等方面的教育。本班级制订了“学生成长卡”“小小啄木鸟”“早自修迟到‘病历’卡”等。这种方法是将德育的要求融入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中,关键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增强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促使学生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第三,榜样激励法。即利用先进人物、集体的崇高精神、优良品德、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影响学生的品德。我们可以及时利用媒体集中报道的优秀人物,如上海浦东冠忠公交总公司780路调度员陈双龙,于2004年12月22日因劝阻乘客严国荣的不文明行为,被对方伤害致死的事迹引导学生。在榜样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班主任老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要起带头作用,要求学生每天佩带胸卡,那么班主任每天要记得佩带好校徽;要求学生不能迟到,班主任每天也不能迟到甚至要比学生到的早;教室里有纸屑,班主任不妨弯下腰捡起来。久而久之,班主任的工作作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格的养成。同年级、同班级的优秀学生特别是本班级的优秀学生干部对学生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运用此法选取的榜样要真实有说服力,使学生可信、可敬,并与学生生活贴近,使学生感到可亲、可学。第四,生活指导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生活指导,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一环。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待学业与就业等。特别是在普通高中,在紧紧抓住少数学习优秀的尖子生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素质先天不良,可能需要反复的教育和纠正,如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检查仪容仪表、个人卫生情况等。即我们通常说的“抓反复、反复抓”。另外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有不良品德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弱的学生的指导;还要重视对住宿生、贫困生和特殊家庭学生生活的关心指导。如12月下旬天气十分寒冷,外面飘着雪花,我晚上到男生宿舍看望身体不舒服的两位男生,发现他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