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问题导读评价单知识链接1.史铁生: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2.这是一篇自传性哲理散文。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作者在突遭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二是作者对无私和伟大的母爱的追思,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态度的理解。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还告诉我们生命需要关爱,生活中需要自知和自强。读书指导1.学习目标:筛选信息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2.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词语的书写。(课本第一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一部分研读)1.讨论:①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你在与之相类似的情况你会到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④“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⑤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⑥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⑦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2、课上诵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并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二,重点点拔)反馈检测1、小结填空:《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和。今天我们所共同探讨的这一部分,讲述所围绕的核心就是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那座古老的而的地坛最终成为作者的家园!2、知识积累基础练习(练习册基础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二部分研读)1、在第一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答案?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9、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11、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12、第二部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