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历程!——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之教学反思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孔子说: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材”的判断是准确的。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还没有对“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就迫不急待地“教”,在教之后发现不对,再花大量的时间来调整“材”,让他们按照“教”的方向走,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痛苦,教师自己也疲惫不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缺少对学生的研究。无论从教师备课的角度还是课堂观察的角度来看,我们往往侧重教师的“教”——仪态仪表、教案设计、导入、讲解、板书、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生。脱离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最终演变为教师基本功的表演,而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关系不大,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意义。事实上,我们都能清楚的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如生物神经、大脑功能、社会心理等,这些层面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核心表现为对事物理解的差异。每个学生进入学习之前,,都会带有自己的直观知识和朴素观念,学生依赖它们进行理解,但它们又可能构成其理解的“智力牢笼”,因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添加信息,而是要整合到已有的思维结构中去,不同学生的思维结构会从不同角度排斥这些新知识。些认知差异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社会关系、态度倾向上的差异交织在一起的,让课堂教学和学习变得复杂,难以预测。譬如,有些学生动作学得很快,有些学生却慢吞吞如蜗牛爬;有些概念多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有些学生却总是一错再错。这些差异引发了教师的不同反应,导致学生在课堂、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巨大差异。一些学生的课堂生活是非常富有成效、充满关爱和回应性的,经常有反馈,富有挑战性。而另一些学生的典型的课堂生活则是静坐、被批评、枯燥无味的操练。在我看来,个体差异是一种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证明个体的学习存在差异,根据差异筛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个体差异,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在我看来,个体差异在于个体有对世界和事物的多样化的认知方式,课堂教学只有在了解这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2014年9月4日,905、906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内容是Unit3Couldyoupleasetellmewheretherestroomsare?中的阅读“Couldyouplease…?”2a-2d。这一部分各项活动紧密围绕两个核心——礼貌语言(languagehospitality)和不同场合得体的语言使用(languageappropriacy)。在接下来我要描述的课例中,学生“学习”是我进行课堂观察的核心。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连续体,知识技能的获取是课堂关注的重点,但却不能独立存在。如果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不观察与之相关联的要素,那么,深度的学习很难发生。拟从以下角度观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一、观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目标在一堂课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对目标达成进行课堂观察实质上就是观察并回答“我希望这个(类)学生学到什么、他是如何学习的,他学得怎么样,我怎么知道他学到的就是我想教的”。这种对目标达成的关注可以让我清楚的判断他在进入课堂前和进入课堂后是否产生了“学习进步”。片断一:在进入阅读之前,我剪切了书本中的两幅插图,让两对学生模仿插图中的对话,学生表演得非常自然、到位!适时提问:What’sincommonbetweenMrWangandMrKing?Whydidtheygetdifferentresponses?进行读前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结合语境导入生词:Theybothmakerequests.Bothofthemaskstrangersfordirections.Theybothaskquestionsincorrectgrammar.However,MrWang’squestionislongerthanMrKing’sanditmakestherequestmorepolite.MrKingasksadirectquestion/asksdirectlyanditsoundslesspolite/impolite.片断二:将2d设计为读后深化活动。原本只要求学生回答自己会在与陌生人还是熟悉的对象在何种场合中会提出表格中的问题。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使用语言的礼貌意识和得体性意识,我将这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