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中国历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鹤壁市第二中学刘书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方案说明《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开篇之作,在教材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并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设计理念1、贯彻落实生命课堂理念,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为此,以问题质疑导学引领,让每个学生的大脑都真正动起来,自学思考探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互鉴提高。教师适时予以激励性点拨、讲评。2、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在加工和精心设计,实现利用电子白板的非纸质教学与使用教材教学的纸质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形象思维优长的同时,逐步锻炼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高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⒈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⒉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锻炼提高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辨能力;比较分析史实和文艺作品的描述,提高学生的分辨认识能力。②过程与方法鼓励引导学生讲述已知的三国人物袁绍、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的故事;通过问题,如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和曹操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对比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以史为鉴、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设问,如历史上的曹操和文艺作品描述的曹操有何异同的分析,培养学生不迷信盲从、善于观察对比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意识和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方向;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正确认识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即“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的斗争及影响。第二目:赤壁之战,介绍了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情况及影响。第三目:三国鼎立的形成,叙述了三国形成的过程及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学情分析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但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三国人物故事和教材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处理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分组自学、交流讨论,逐步分析思考完成教师导学设计的系列问题,做到论从史出。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突破方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交流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军阀混战→→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魏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蜀↘吴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电视剧《三国演义》开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有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答:《三国演义》大家知道《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在什么时间建立的、都城及其大致方位吗?大家能不能试着设计一个三国鼎立知识表格、或一个简明的三国鼎立方位知识示意图,把你所知道的上述知识梳理一下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上述问题,一起阅读课本105—106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形成,并尝试思考解决上述问题。二、教授新课(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自学指导(1)布置任务①阅读课本105—106页“三国鼎立的形成”一目,完成三国鼎立简明知识表格的填写,设计一个三国鼎立简明方位知识示意图②思考: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为此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效果如何?(2)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教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