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网络道德观的培养大庆市第十九中学张明当前,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每个人使用网络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与他人发生联系,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所以要学会独立分辨和消除对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不恰当应用行为.首先,中学生要形成鉴别和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判断和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发现美、欣赏表、表现美的能力.其次,中学生要树立与网络和网络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包括为自己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在利用网络为自己带来便利时要注意保护他人的社会利益,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负责任地、合法地、合乎道德地使用网络和网络技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侵犯知识产权、信息垃圾、网络暴力游戏、网络安全、“网络综合症”等一系列信息道德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重大课题。网络道德是青少年在网络交际中所使需要规范的语言和行为,它既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现象。透过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特质可以捕捉到蕴涵在其背后的张扬自由个性、讲求功利实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乐本位的伦理内涵,而且伴随出现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为表征的语言异化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信息、话语方式及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都会被顺其自然地打上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烙印,也都应受到相应的言语道德规范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统一”的话语道德规范,主张言语行为要合乎“礼”、“仁”、“忠”、“信”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发展到今天,其具体内涵已有所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人们恪守或倡导的言语道德信条。在现实社会中,言辞有礼、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赏;反之,言而无“礼”、言而不“仁”、言而无“信”或言而无“忠”的人则处处遭人唾弃。现实社会中如此,网络虚拟社会中亦是如此,我们必须虚心借鉴儒家传统慎独伦理思想,认真梳理网络道德伦理规则,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话语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话语交际活动中何为道德行为,何为不道德行为,从而增强道德意识,担当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发展健康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从网络道德的内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从话语学上说,网络社会中由网络交流而派生出的网络道德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仅是现实话语范围的延伸,而且是现实话语功能的拓展。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话语包括网络道德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话语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粗俗的表现,是价值观粗俗化在话语上的具体反映。话语文明健康作为青少年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做到话语文明,而且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也要话语文明。在我国上网用户中,其中青少年是绝大多数,是网络道德的主体,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网络文学、聊天室以及BBS论坛中毫不吝啬地贩卖情色信息,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内容粗俗,格调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颓废,必然会阻碍青少年道德建设步伐,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道德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网络和网民的公共利益。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络道德的负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给现实人际交往带来心理障碍。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的话语和行为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出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续,青少年在进行网络道德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礼貌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公约》,共同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形成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