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教案专用纸课题云南的歌会主备人陈春云备课时间第一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过程与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感知课文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自学自研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3.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教案专用纸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4、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5、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四)问难研讨: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五)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当堂达标1.学法大视野基础练习1.----2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学习目标1、朗读三个歌唱场面。2、赏析品读课文。三、自学自研赏析品读课文: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教案专用纸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四、问难研讨1、赏读“山野对歌”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