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反思———现实生活是无尽的教学资源攸县一中谢伟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落脚点,既蕴涵深刻的哲学道理,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对于学生来说,本框内容理论性较强,抽象思维的内容贯穿课文的始终,又有贴合当代政治生活实际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作为任课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导他们主动去钻研比较晦涩难懂的哲理。在2013届攸县一中东山杯教学竞赛中,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我全部有针对性地挑选本地、本框的素材,并密切结合当前的生活实际,围绕教学主题来做文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让教学掉入空洞的理论说教。我用最近热播的、学生最感兴趣的湖南卫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素材引发学生的思维,选用了多幅漫画,引导学生讨论五位爸爸的厨艺,并分别给他们评价厨艺的等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叽叽咋咋说个不停。这时我适时抛出一个问题“思考:参加这样的亲子活动有何意义?对于家长……?对于孩子……?”让学生的思绪又要引到学习内容上来,通过评论五位爸爸厨艺的进步和五位萌娃生活体验的深化,引导学生思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并进一步过渡到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新课导入自然而又贴合学生思想实际,充分调动了他们探究本框知识的积极性。在总结全框知识结构之后,我又回到爸爸与孩子的关系,提问:“你们现在是高二的学生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更多了,和电视中的小朋友的认识当然要进一步了。小朋友总是想爸爸应该为我怎么做,而我们是不是要想一想为爸爸怎么做啊?”我在屏幕上打出一首我自己写的诗《认识爸爸》:小时候,天真地以为爸爸就是真理,对他充满着崇拜,好像拉着他的衣角就可以翱翔蓝天;长大后,发现爸爸其实没有那么强大,他有时显得很权威,他有时却好像陷入了谬误的梦魇。当我们的阅历逐渐增多,觉得爸爸的思想太保守太落伍,似乎粘满了许多阳光照不到的尘土;直到我们也有了孩子,才开始有点懂他了,就算是爸爸啰嗦的唠叨,也不觉得有多么的讨厌。随着我们的成熟,渐渐认识到老爸沧桑的话里,竟然有太多的人生哲理,有的简直是至理名言;当我们也渐渐老去,爸爸却要离开了,他留下来的很多很多,将变成刻在我们心间的永远。有一个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她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共鸣,全体听课的老师也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课堂在高潮中顺利落幕了,我顺势结束了全课的新课讲授。选用鲜活的现实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的教学课题。只要平常用心积累,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素材。这不仅是对相对落后的思想政治课本素材的有益补充,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迫切需要。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