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生活教育”现代教育更多地提出新课程的定义,课程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全部的学习经历。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论述,告诉我们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从生活中提取教育素材,经过教育实践活动,再把成果返回生活中去,使受教育者得到提高,才算完成了一个教育循环。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用学生自己的音乐生活经历做音乐教育的内容,再指导他们用获得的知识分析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生活与教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讨音乐的奥秘从厌倦地学到快乐地学;从只在课堂上学,到扩展到从音乐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去学。学生们的音乐世界由此变得与生活一样多姿多彩,音乐学习的途径也辐射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而让学生从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到热爱生活、领悟人生,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形式的音乐所包围,但是大部分时间我们是被动的接受音乐。打开电视、走进商场、乘上公交车,在各种音乐炒作的洪流中,我们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他们追星、他们茫然,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而不能深入。因此,音乐教育要教会学生主动地去探讨、主动地去思考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冷静而清醒地判定它们的艺术的价值。例如:走红歌星周杰伦的歌曲自前年起就一直风靡校园,听他的歌曲、模仿他的演唱风格仿佛已成为许多少男少女每天必做的“功课”。针对这一现象时,我大胆而有创意地安排了一个课题为“周杰伦VS舒伯特”的音乐研究课。我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教育而否定流行音乐,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流行音乐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教会学生理智地看待音乐现象。我事先安排了5道思考题,课堂上,用辩论会的形式,让同学们自由组成两组——喜爱周杰伦的和喜爱舒伯特的进行讨论。我用自己的摄像机录下一些同学的“周杰伦演唱模仿秀”,当他们看着自己扭着脖子,歪着身体,低声“哼唧”的演唱,不禁羞红了脸。之后,我带领学生从两位音乐人生活的年代、他们对音乐的态度、他们的人生经历到他们创作歌曲的手法来分析音乐作品,并且师生一起演唱了《蜗牛》、《我的地盘》、《鳟鱼》等歌曲。当这一课题结束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喜欢舒伯特音乐的同学渐渐多了起来,而那些喜爱周杰伦的同学也对他的音乐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此外,我还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音乐现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如:让同学们关注“同一首歌晚会”,讨论为什么这一晚会要在不同的城市上演?它为什么会深受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的人们的喜爱?当歌手大奖赛到来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当评委给歌手打分,然后看看自己给出的分数和评委的分数有多少差距。元旦到来的时候,我提醒学生们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要求他们把演出的曲目记下来并挑选记忆最深刻的乐曲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讲讲有关新年音乐会的故事。由于这些音乐活动都是发生在同时代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在互连网上及时查询,更可以求助于身边的朋友、家长。曾经有位家长深情地对我说,“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对京剧感兴趣,问出的问题有时连我们都得想想。”可见,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现象,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更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家庭都充盈着音乐的审美趣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着相互的关怀,音乐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正是人文精神在音乐教育的体现。出生在90年代的中学生,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们个性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信息传媒工具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他们体察世界音乐的动向,同时也加快了他们跟随潮流的脚步。学生们的审美趋向已经从传统走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元。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听的英文歌曲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以爱情题材的歌曲为主。针对现代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尝试使用双语进行音乐课教学。一方面,为学生介绍经典的英文歌曲,引导他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音乐。另一方面,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体现出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用。例如:在《外国民歌》(Folk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