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7.明朝: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学。王守仁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的选择题。它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误。•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而后一种更常见。•对策一:可采用“通性通法”中的排除法。•对策二:三步法。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明确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其解题过程可提炼为以下步骤:•(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的对象。•(2)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想。•(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策三: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复习时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通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阴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