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现在,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养成教育。比如,我们走在公园里、漫步在广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标语牌:“爱护花草树木”、“请勿践踏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目的是培养人们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提高全民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质量。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工作做好了,学生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不也就提高了吗?看来,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关系到孩子的明天,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那么,起始年级怎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首先,培养学生好习惯,持之以恒是关键。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你肯花工夫,肯下力气,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又能怎样呢?就拿我班的吴一聪来说吧,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上课时,他总是走神,下座位。写起作业来也非常马虎,一切全凭兴趣,下课时,喜欢跟同学打闹,经常有人来告状,而且卫生习惯也很差。所作所为与行为规范、课堂常规格格不入。我经常与家长联系,也无济于事。针对他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没有对他失望,更没有放弃他。而是耐下心来,尝试和他交朋友。把他的座位挪到讲台旁边,让他和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另外,课堂上,我对他总是多提问,多提醒,多表扬,少批评。下课了,跟他谈心,并且和他约定只要他在半天内把身上保持清洁,我就在下午或者第二天的晨会课上表扬他。尽管他很调皮,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心灵还是很纯洁的。这样坚持下来,吴一聪的一些坏习惯改了不少,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是啊,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自制力差,常常不由自主地会违反学校和班级的各种规定。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易忘记,反复错,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不但好习惯没养成,还添了一身坏毛病。所以,我们要耐下心来,不怕麻烦,时时讲,处处讲。以情促行,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习惯成自然的。其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当好医生。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多重角色的职业。是演员,又是服务员;是长辈,又是朋友;是学生,又是老师。然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我觉得教师更应该像医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医生”的作用,对症下药,治病救人。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自信,我采取了“红色留言”的办法,效果不错。“红色留言”就是批改作业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留言,与学生无声地对话,激励学生。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很不容易,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老师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是难上加难。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几天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彻底改掉。的确,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尽管天真活泼、聪明可爱,但在他们身上,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如:上课时随便讲话,东张西望;随便下座位,随手扔纸片;乱放学具,作业拖拉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很多时间也在纠正不良习惯。既要塑造他们,又要改造他们,既要做好“园丁”,又要做好“医生”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重视教书,对育人重视不足。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当前,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主要缺陷是,违反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追求“高、大、全”,把人格培养变成了知识教育。他主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而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因此,我认为,教书育人的关系应该重新考虑: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应摆正二者的关系,把育人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