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五种常见游戏观察记录游戏观察记录表格一班级:小班观察时间:第周游戏背景: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她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和未来社会角色交往以及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因此,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的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游戏行为实录:实录一:珊珊拿着锅子和勺子十分投入地在煤气灶上烧着饭菜,不一会儿,就看见在锅子里装满了小小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积木。“吃饭了”她把香酥纸做的小馄饨放在小碗中。放了几个还不满足,乐此不疲地又用小碗盛了饺子、汤圆,小小的桌子上放满了食物。实录二这时,坐在一旁的“姐姐”静宜说“娃娃要吃奶了”,马上拿来一个大的奶瓶,端坐在垫子上,一手抱着娃娃,一手轻轻的将奶瓶朝娃娃嘴里送。珊珊叫她来吃馄饨,静宜没有理会,继续喂娃娃。珊珊只能自己管自己吃。“爸爸”旭捷则自顾自的摆弄饮水机。实录三:此时,教师以客人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珊珊笑眯眯地做开门状。教师说:“谁在烧饭呀,菜怎么这么香呀?”珊珊连忙很自豪的说:“这是我烧的饭菜”!教师接着说:“我是小客人,我带来了汉堡包,我们一起吃饭吧!”就这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兴高采烈的做出吃的模样。分析与调整:儿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3岁左右的幼儿发展特点是正处于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注意不稳定。同时,3岁左右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在游戏活动中,三个带着角色身份的幼儿独自行动,各自管各自烧饭或喂娃娃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才开始分工合作烧饭和菜、喂娃娃吃饭,可见幼儿的合作意识不强。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1)与幼儿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独自行为越多,合作行为较少。(2)操作材料以成品为多,独自操作方便,不利于共享。(3)模仿生活中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缺乏一定的沟通。因此在角色游戏初期阶段,教师要耐心的介绍各种常见的角色,并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引导幼儿展开相关的游戏情节。在初期的交流分享中,以教师示范,孩子模仿为主,促进和激发幼儿的简单合作意识。同时在摆放材料上需要考虑投放一些半成品,促进新的游戏情节发生,提高合作的频率。游戏观察记录表格二班级:小班日期:第周幼儿姓名:游戏过程实录游戏行为分析自主游戏时间,扬扬选择了最平常的木质积木,取出来一块一块叠高来,可是积木形状不一样,叠高最终重心不稳跌了下来。他向老师投来求助的目光,我故意当没有看到。过了一会,扬扬把积木横放在桌子上铺了起来,占了很大的空间。过了一会儿,又把它撸乱。如此反复,发出了影响人的声音。老师及时制止并问他:“你在铺什么呀?”“铺马路。”我说:“马路是要来开车的,要是一直在修,别人就不愿意通过这里了!”扬扬听后就找来更多积木搭种样子不换了。刚来到幼儿园的扬扬还不懂得操作材料时要保持安静,老师需要在一旁不断的提醒。活动中老师故意没有马上给出答案是想留给扬扬一个自己探索的机会。扬扬通过探索、尝试,发现竖的不行还可以横着铺,表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当老师观察到扬扬反复铺好又撸乱时,从幼儿游戏水平分析,他此时对游戏内容的扩展有一定的困难,于是介入提示,这样孩子对游戏就更有兴趣了,也体验到了游戏时不打扰到别人的重要性。发展评价动作(★)语言(▲)社会性(▲)想象(★)经验(▲)情感(★)班级:日期:第周幼儿姓名:游戏过程实录幼儿游戏行为分析刘静宜在理发店里扮演理发师,过了好一会也没有客人来。她左看右看,将理发用品一一取出来,对旁边的另一个理发师炜炜说:“你做客人,我来给你理发。”说着,拿起“小剪刀”给炜炜“咔嚓咔嚓”地“剪”起头发来了。过了一会,她又找出一个盆来,对炜炜说:“炜炜,我给洗头发。”于是,她又开始像模像样地给炜炜洗起头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