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给孩子坚实的自我(转载)很多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了解如何认识死亡,但发达国家近年来风靡的生命教育,却把它看做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因为每个人从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整个过程的经历、对每一件事的态度等,都成就了不同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就是教会我们从出生的这一刻开始,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活出更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对他进行生命教育,应该是给他强大的内心。生命教育近年来越来越流行,是因为整个社会在快速变化。这些变化会让人变得焦躁不安,会影响每个人的心态。在社会急剧变化的状态下保持淡定,对整个家庭、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注重教孩子技巧性的东西,很少关注如何帮助孩子建构强大的内心,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样应试着成长的。大多数家长过去很少注重自己的内在,所以现在也不会注重孩子的内在。但我们的孩子与我们过去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回看我们自己的过去会发现我们当年毕业时进入社会面临竞争需要的能力和我们的孩子未来进入社会需要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并不是技巧或者知识,而是教会他每个人都要活出最好的自己。1.因为经济发展,家庭和社会结构改变;世界变小,全球竞争。竞争、生存压力加大,对家庭和学校教育都是考验,只知为生存竞争,不会生活,不珍惜生命。学生加入帮派,校园暴力、逃学离家、自杀等问题时有发生。中国大陆现在的应试教育和过去的台湾一样,所有的孩子都要在周末补习。现在中国大陆的价值观和几十年前台湾的价值观一样,评价小孩的时候只有唯一的标准,那就是考试成绩。每当父母在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请问成绩好的小孩一定是好小孩吗?他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吗?成绩不好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或者成绩不好的小孩做的事情都是错的吗?当时的台湾学生学业压力太重,导致校园暴力非常严重,帮会、毒品进入校园,学生自杀率非常高。这可以说是台湾教育比较灰暗的时期。后来很多学者研究当时台湾的教育现状,发现教育中的问题就是——只重视学科发展,完全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台湾,“别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话一度也非常流行。但是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要跑向何方?如何跑?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赢,但是,要赢什么才是赢?家长们过度重视智育学科发展,忽略学生的身心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基本心理需求。其实,也是到了很长时间以后,父母们才意识到,每个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发展,而不是学识的发展。2.生命教育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教育。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来就有价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能用同一个标准量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存在,这和他的表现没有关系,请家长不要用任何标准来衡量他。告诉孩子他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其实很多走到顶楼往下跳的孩子,在那一刻都是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不值得存在的,还不如走了算了。一个孩子连他的父母都不看重他,他还怎么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所有的人都可以说你孩子很笨很差劲,你也不能说他不行。父母该给孩子一生受用的生命品格——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掌握自己,发挥自己”,帮助孩子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尽最大的努力去追寻幸福,也让他人幸福。其实,老师都只负责阶段性的任务,家长和老师的任务截然不同。爸爸妈妈的责任是要看得更远一点,要看到孩子大学毕业后,甚至看到孩子工作以后,否则自己的老年生活会很麻烦。如果孩子小学成绩不好,你回头和孩子说:“你看,连老师都说你没出息,你自己想想你怎么办?”这样的孩子一定完了。孩子能够成功是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都不会放弃他——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支撑点,保护点,即使外面所有人都说他不行,父母仍然要认为他行,并且帮助他行,而不是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时,怨天尤人。有一本书叫《自己的颜色》,适合3岁到100岁的人阅读。活动时请孩子讲出代表自己的颜色。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对自己很了解。孩子总是很快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