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中如何提问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开展幼儿教育中,有效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提问不仅能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力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信心、成就感的建立具有直接作用。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浅谈一下幼儿教育中如何提问。一、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给幼儿学习创造宽松的思维空间,促使幼儿在探索中思考,在创新中成长。好奇心、爱提问是幼儿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内生源泉。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尊重幼儿特性,耐心、认真地听取幼儿的提问,并对幼儿的提问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好幼儿的探究性和求知欲。对积极提问的幼儿,要采取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等形式给予赞扬,激发幼儿提问兴趣,锻炼幼儿思考能力。对性格内向,语言拘谨的幼儿,要循循善诱,鼓励发言,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疑问是知识的钥匙”,只要经常鼓励幼儿提问,幼儿就会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对幼儿的提问感到厌烦或不予理会,久而久之,幼儿的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而懒于思考问题,并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二、启发提示,拓宽幼儿思维空间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时总抱怨幼儿笨,启而不发,老师干着急,幼儿却不知所措,最后有可能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没问到要害处,隔鞋挠痒,挠不到点子上。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捕捉幼儿的“愤悱”之处,用问题开启幼儿的思维之门呢?作为教师,要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注意转换角色,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幼儿动脑筋,多提问,勤思考,充分激发幼儿的思维空间。如在向幼儿讲述《曹冲称象》故事时,问:“曹冲称象时为什么要用石头呢”?“我们可以用哪些东西代替石头”?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能说出用铁块、水泥块、砖块、钢板、粮食等东西取代石头,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但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提出后,幼儿一时无法反应,思维只朝一个方向去解决问题,而想不到利用其他方法也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辅助小问题来提示幼儿思维的方向,让幼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在语言活动《冬天》一课中,教师问:“能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暖和起来”?刚开始,幼儿想的最多的是穿棉衣、戴棉帽围围巾、戴手套……当教师提示幼儿:“想想自己在早晨锻炼时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身体热起来时”?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拍皮球”、“跳绳”、“跑步”、“跳健身操”……一连串的答案让幼儿说了出来。像这样,教师以辅助小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教育效果显著。教师还可以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教无定法”,提问的方法各异,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然而,“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在探索中创新。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实重视提问,鼓励提问,善于提问,把提问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提高幼教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