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坏脾气一、好孩子,有另一面“老师。”一声暗哑的女声在我耳旁响起。我抬头一看,是学生刚子的妈妈,连忙招呼着她坐下。她显得有些憔悴。“刚子今天没怎么吧?”我还没来得及问有什么事,她又先开口了。“没有啊,挺好的。怎么啦?”我觉得很奇怪。刚子是我班的老卫生委员了,很有责任心,班上的卫生这一块,从来没让我操心过。每一天,他都早早地来到学校,组织、督促着值日生把卫生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不只一次地看到他在非值日时亲自参与扫除。学习也很不错啊。“他早上没吃早饭,和我堵气呢。昨天放学回去,我看到他回家来,把书包往椅子上一放,就看电视去了,没做作业。问他,他就说在学校已经做好了。我就让他拿出来我检查,他就把作业直接扔给我,一门心思地扑在电视上,生怕耽搁几秒钟。我看他作业写得草,还有好几个字没写对呢,就叫他改。他不理我,我就撕了那一页。他就生气了,和我吼,还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不出来。吃饭的时候也不出来,晚上那么冷,那屋里床都没铺,我叫他开门给他送床毯子去,他也不开,不晓得一晚上怎么睡的。早上叫他吃早饭去,也不吃。我一晚上都没睡呢。老师,你说,这孩子性子真不好,不是说性格决定命运吗,这性子┄┄这样,今年就有好几回了,关门的声音,吼我的声音,几层楼都听得见。”刚子妈虽然极力压抑,但还是哭了。我听着。我实话,刚子妈说的,完全是我没认识过的刚子。我认识的刚子,虽然长着两条剑眉,五官也富有男子气,行事作风很有点雷厉风行的架势,但对待老师还不错啊,很有礼貌的,在班上朋友也不少,不像是坏脾气的孩子。我安慰了一通,又说我会和孩子谈一谈,也会和她再联系。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刚子妈就离开了学校。二、好契机,需要等待然而,我并不认为马上去找刚子谈话是个好主意。我想,我需要时间再了解了解这个孩子。我不动声色,但从那天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悄悄地观察他,也会和班上旁的同学闲聊时不露痕迹地把话题转到他身上去,有时候,我也会故意找他聊天。两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发现异常,他所有的表现,真的就是我认识的样子。但这期间,刚子妈又打过电话来,每一次都是母子间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冲突,每一次我都安慰一通。我发现我处在“半醉半醒”之间,有点搞不懂又有点明白,但我直觉我还需要等待,至于等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我一如既往地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又过了一两星期,我们将要学习一篇课文《钉子的故事》,主要是讲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为了帮他改掉,爸爸就给他一包钉子,让他发一次脾气就钉一颗钉子在木栅栏上,以此来帮助儿子意识到自己的脾气很坏,而学会控制坏脾气。第一天,孩子钉了十六颗钉子,但渐渐地,儿子发脾气的次数少了,最后就不发脾气了。故事还没完。这时候,爸爸又让儿子拔钉子,说只要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最后一颗被拔起的时候,爸爸就指着钉子眼教育儿子说,他的坏脾气就像这些钉子一样,虽然钉子拔了,但伤痕依然存在,以此来告诫儿子再不能发坏脾气。我想,也许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刚子回答“课文是怎样描写小男孩的坏脾气的?”和“爸爸让孩子拔掉钉子的时候,看着钉眼,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两个问题。他回答得很准确。在他回答时的时候,我一直注视着他,从他稚嫩的脸上,我看到了些微与往常不同的神色来。这时候,我已经确信,这的确绝对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契机。所以在总结拓展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说:“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与人发生过冲突。有时候,越是亲近的人,我们越会把坏脾气洒在他(她)身上,比如妈妈或是其他的家人。你能写一写自己与最亲近的家里人发生冲突的事吗?在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写清楚事情的过程和心里的想法。”很快的,孩子们的小练笔交上来了,我翻出刚子那一篇,他写的正是与妈妈发生冲突的事情,而且正是妈妈找到学校来说的他一晚上都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不理妈妈的那件事。刚子写得很好,完全超出了他平时的作文水平。从这篇练笔上,我了解了冲突较多的细节,比如那天播的动画片是他错过了好几次的那一集,比如妈妈总是发现一个错字就拿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