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三项基本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描述和阐释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一)、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这些题目的设问大多为“材料体现了哪些经济、政治现象或道理”、“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政治信息如何理解或看待这一现象或问题”等。这样的题目或者因看不透材料而表述不准确,或者是只留在表面性的陈述上,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描述或阐述事物而失分。所以,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深入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问题,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总结性、归类性、表面性表述,更要运用教材理论进行表述。(必须抓住考查的主题)•(2014课标2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信息消费是指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机等)和信息服务(如电话、短信、微博、有线电视等)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近年来,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2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数量高达5.64亿。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较上年(下称“同比”)增长28%,同期,全国智能手机销售4.23亿部,同比增长99%,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70%,智能电视机销售2113万台,同比增长31%,约占国内电视机市场的40%。2012年,全国电话业务量同比下降5%,短信量下降25%,与此形成的是QQ、微薄、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流量则大幅增长。•(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14分)•解析:①通过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下一步在组织答案时,描述材料的问题时要细致、全面,深入;阐释事物时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必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上升到理性思维的水平,即抓住问题的主题进行概括。②注意是“结合”材料。•答案38(1)特点: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网民数量多;信息产品消费总体发展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发展不均衡;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作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水平;引导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2013·广东卷·37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解析:在做答描述阐释这类试题中先分说,后总说,先说现象,后说本质。这其中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答案示例:•①图6反映近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其实际增长速度曲折上升,增幅缓慢。•②图7反映近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但增长速度却逐年下降。•③说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导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但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不快也导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二)、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2013·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