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繁琐分析突出语用训练——从《鸟的天堂》说开去一、关于《鸟的天堂》课外阅读课内化是我们这次改革的一个重点。从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一课书拿出15-20分钟给课外阅读,是我们这次改革的一个要求。我们还看到,两节课识字写字也很扎实,14个生字,指导了三个,其余的也全都在课内进行了书写,两节课大概也有15分钟。这是符合课标要求的,每天的语文课安排十分钟的写字练习这两个十五分钟,不仅这课这样安排,其他课文教学也是这个时间安排,雷打不动。老师们会发现,留给课文学习的时间,就只剩下40-50分钟了,大家自然产生一个问题:我完不成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做了加法,课文教学在时间上必须做减法。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的愿望是,减时间,但不减质量。怎么办?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备课时的困惑。这么长的课文,平时上课需要三课时,还不把课外阅读纳进来。怎么可能完成?我们没有忙于备课,而是思考了几个问题。思考1.学课文是为了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吗?我们做个对比:太阳——语文、科学从内容上看,没什么区别,介绍了太阳的知识,太阳的远、大、热。但从达成的任务上看,科学:通过观察、记录、验证、证明,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概括、学习说明方法、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搜集资料。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科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要达成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的性质是不同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鸟的天堂》讲什么,学生读两遍课文就知道了。学习任务完成了吗?显然没有。语文学习不以内容的理解为主要学习任务。思考1的结论是——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思考2.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我们干什么?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让学生在语文习惯的养成上、方法的掌握上、能力的提高上有所收获。思考2的结论是:关注能力培养,突出语用训练。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们制定的策略是——告别繁琐分析突出语用训练思考3.这篇课文让学生收获什么?我们确定的训练重点是“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这是从阅读的方法确定的,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凭这个例子,练习阅读的技巧。”为什么要确定这个训练点1.单元的要求:本单元文章都是写大自然奇观的,在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2.课标的要求:在第二学段阅读方面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情意的作用。”画面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离不开关键的词语,而这些关键词语也恰恰能很好的表现作者的情感。3.这类文章的要求: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是我们在阅读写景文章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确定训练重点有助于在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鸟的天堂》教学举例,7段,教师引领学生尝试这种方法并总结这种方法8段,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帮助、指导。12、13段,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课外阅读时,再次运用这种方法。我们看课标的这句话:“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鸟的天堂》是对这句话一个很好的诠释。全文15个自然段,为什么只选这四段学习。因为这几段最能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老师可能会问,剩下哪些内容怎么办呢?我们看看课例:有的在检查预习中处理的词语:如,灿烂、白茫茫;有的是点到为止的:如,人们的保护,水的滋养对树的成长作用;有的是渗透的: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这些不是我们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上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有的干脆是舍弃的:如,许多株——两株一株争论——这是一株,这种内容上的纠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没做一些看似吸引学生的小花样,如,画眉鸟唱什么?当小讲解员介绍鸟的天堂(这些我们很容易的能从网上、刊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