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教学【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的4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这是老师周末的一次骑车出游记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家16千米动物园18千米中华梨村32千米松溉古镇)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教师骑车游永川美景,需计算路程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四能”。】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1.探究加法交换律。(1)独立列式。课件出示:老师从家到中华梨村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谁来列式解决?学生可能列出:16+18或18+16。教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板书:16+18=34(千米)18+16=34(千米)教师相机引导:你的意思是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合起来或者把第二段和第一段合起来。教师引导回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师:这两个算式都求出了老师从家到中华梨村的距离。师: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中间可以用等号连起来。板书:16+18=18+16【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两种不同算式,为学生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做铺垫。】(2)大胆猜想,举例验证。1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师:是不是所有的两个加数相加,变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这是你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师:真的吗?我们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板书:验证学生独立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激励学生观察、质疑,激生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仔细求证的好习惯。】(3)总结发现,简洁运用。集体交流,汇报。预设:我写的是45+51=96,51+45=96,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师: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有没有其他的?师:这些都是整数的加法,还有不同的吗?师: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用省略符号表示。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找出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的?师:认真观察,你能大胆地说出验证的结论吗?板书:结论学生用自己的话小结。师:这个发现数学上叫做加法交换律。读一读。(黑板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内容)师:我们用语言描述了加法交换律,你能用其他更简洁的式子表示这些算式吗?预设:甲+乙=乙+甲A+B=B+A○+□=□+○师: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表示a+b=b+a,这里的a和b分别可以表示哪些数?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什么变了,什么没变?(4)试一试。出示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2300+600=()+()()+65=()+3515+()=()+l5(5)总结研究方法。师: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大胆猜想,仔细验证,得出了一条重要的规律,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法研究问题,准备好了吗?【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举例尽量多样化,并同时找反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用喜欢的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意识。】2.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1)独自列式:老师从家到松溉古镇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16+18+32,18+32+16.16+32+18)方法一:(16+18)+32结合课件演示,教师引导。师:你的意思是说先算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和,再与第三段相加。方法二:18+32+16或16+(18+32)结合课件演示,教师引导。师:你的意思是说先算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和,再与第一段相加。师:三个数相加,为了强调把前三个个数结合,可以在这里添上一个小括号。在这个算式里,为了体现这位同学的算法,可以在这里添上小括号表示先把两个数结合,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吗?中间也可以用等号连接。师:比较一下,等号左右两个算式,三个加数的位置变了吗?什么变了?师:认真想一想,三个数相加(手比划算式)你又有什么样的猜想?3师:这一次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刚才的方法研究研究,看看又会有怎样的收获。请先看要求。课件出示:①猜想:认真观察,三个数相加,你有什么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猜想。②验证:每人举出这样的例子验证你们的发现。③结论:交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