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昌盛的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佛教和道教产生的时间、传入路线及基本教义,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学习司马迁生平及其编撰的《史记》的内容特点,了解什么叫纪传体。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情况及意义,想象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过程与方法运用谈话法,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运用讨论法,学习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运用竞赛法,回答想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通过秦始皇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讨论,学习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学难点: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已经在上一课做了介绍,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竞赛式提问法。板书设计第18课昌盛的文化一、佛教东来的道教兴起1、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原2、道教——东汉年间土生土长二、史学——司马迁与《史记》三、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过程设计复习过渡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昌盛,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许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学习秦汉时期在宗教、史学、雕塑等方面的文化成就。讲授新课一、佛教东来的道教兴起佛教——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原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师:佛教发源于哪里呢?生:印度。师:古代的印度不是国名,而是表示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地理名称。包括当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在内的一些国家。师: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出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请一位同学以图上箭头所示读图。生:(发言略)师:佛教是从印度经西域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在西汉末年时传入中原的。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西天取经,并在洛阳城外为取经高僧建造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自此,佛教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呢?生:(发言略)师:我们来看看佛教基本的教义,佛教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全都是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而目前只有忍耐。(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人民群众的鸦片。)这种教义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阶级压迫的斗争,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于是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并流传至今。同学们算一算,西汉至今大约有多少年?(两千多年)因此,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来举些例子加以说明。生:(发言略)师:佛教的寺院、石窟等建筑,如少林寺、南京的栖霞古寺,龙门石窟、莫高窟、大雁塔等。佛教的词语如无常、刹那、大千世界等;佛教的人物如济公、如来佛、观音菩萨等。另外,佛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音乐、绘画、医学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除了佛教之外,道教也逐渐流行起来。道教——东汉年间在中国土生土长师:道教是东汉年间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思想主要起源于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认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追求仙境,渴望长生不死,是道教信仰的主要特征。那么,道教为什么会广泛传播呢?道教迎合了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尽情享乐的愿望,利用道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一些贫苦百姓也想通过修炼的方式摆脱困境,因此道教得以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