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年级《人文与社会》中的《黑龙江的农作物》一课教学案例虎林市第四小学朱晓丽2008秋,地方课程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走进小学课堂。在教学本课程时,我们在遵循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和选择。通过对黑龙江人文和社会等问题的探究、参与研究、解决身边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活动,在不断丰富对黑龙江历史与现实感受的基础上,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升华并不断稳固对家乡持续的热爱之情,初步形成为家乡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志向和愿望的基本理念的同时,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方式,变教师的说教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黑龙江的农作物》一课,是一年级《人文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家乡很富饶中的一课。这课的学习内容是黑龙江的农作物,目的是向学生展示黑龙江物产丰富。知道黑龙江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认识黑龙江具有代表性农作物。为自己家乡感到自豪。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认识家乡的农作物——谈感受——游戏(农作物宝宝与食品找朋友)——作画(画一画你喜欢的农作物——抒发情感(对你喜欢的农作物宝宝说一句话)。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原本也可以是教师的小结,教育学生爱惜家乡的农作物进发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繁荣做贡献。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我觉得教师的简单说教远不能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比。所以我设计了学生自我教育——抒发感情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农作物宝宝说一句话。开始,学生只是说一些赞美或是喜欢之类的话,为了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激励动机是自我教育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促发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它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表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即是把社会需要的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学生就能主动、自觉、努力、积极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之,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要我们对学生引导得法、得当,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不仅如此,还将对学生的终身自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师教育学生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