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人们不分种族、地域、职业、老幼、男女,都把幸福作为生命体的永恒追求。幸福是什么?无可非议幸福作为一种具有内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观心理体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有人认为”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由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愉快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每天从家到学校,面对一群嘈嘈不停的学生,忙着处理一件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呢?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源于教学教育工作的成就,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尊重,源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源于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源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这个职业,教师的幸福感现状如何,据调查,由于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由于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由于社会的变迁,社会日趋功利,师生的感情日渐淡薄,学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而学校学生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压力,变大的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此外,由于教师的待遇和薪水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单一、缺乏太多的激情,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兴趣降低,教师的职业厌倦心理比较普遍,事实表明,教育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与教师的工作成就感降低的矛盾,学校管理的规范和理性的增强与与教师自主发展人文意识增强的矛盾,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与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增加的矛盾等等,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主观内心体验,淡化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欢乐和幸福。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试问,当教师丧失幸福感时,他能教导学生去感受幸福吗?因此,教师的幸福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同时教师的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求。作为一名管理者,该如何造就教师的幸福感。一、赏识对话——让教师享受集体的幸福交往是人类充分发展的需要,对话作为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民主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亮的基础上达到的视界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相互激发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对话是消除控制与被控制的平等交往,是消除虚伪后的真诚交往,消除自我中心后的开放交往,是消除非必要约束后的自由交往,是消除权威与服从后的民主交往。对话式交往可以塑造良好的个体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对话要以赏识为前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人都有闪光点也都有瑕疵管理者要积极利用机会带头真诚赏识教师的所长,无论人前背后都要一如既往,同时,要鼓励教师赞美同事的所长,严肃制止背后揭人之短的现象,对于教师存在的问题,应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和真诚诚恳的态度,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真正接受,正视缺陷,不感到沮丧失望。学校可以以“赏识“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