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与思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步伐也是快马加鞭,日新月异,尤其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学改革更是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教改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更是一枝独秀,让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和学者,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灿烂的阳光让人欣慰。但欣慰之余,高效课堂教学实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让教师们倍觉苦恼,管理者对“高效课堂究竟怎样组织和引导”,教师对“高效课堂到底应该怎么去教,学生应该如何学”倍感困惑和迷罔。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实践探索,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一、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误区:1.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忽视课前有效预习。反思今天的高效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教学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只是从形式上做到了“老师发单单,学生围圈圈”,“教师转圈圈,学生做单单”,然而忽视了高效课堂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高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出现这一不利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扎实,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课前预习不到位,所以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有力支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它的基本操作模式是“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在结构化预习的活动中,学生要完成读、导、作、问四个环节的任务,就务必会自觉动脑思索,解难质疑。课前教师要认真设计切合实际的预习导读单。结构化预习导读单的开发要结合学生实际,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同一学科也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而定,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程度好的班级,导读单中资料链接可以少点,能力训练题可以稍多一点;程度差一点的班级,导读单中资料链接就应该多一点,基础性的、比较容易完成的题就应该稍多一点,让学生能够“吃得好”,从增强学习自信心。为了搞好结构化预习,每天安排一节自习为预习导读课(问题发现生成课),教务处安排时间,督促教师下班,专门给学生示范辅导不同科目不同的结构化预习策略,尽量让每位学生学会用“读、划、写、记、练、思”的六字诀进行预习。老师要利用评价手段督促学生预习,实现由个别学生的被迫学习到逐渐养成习惯的过渡和转变。最后,教务处采取定期统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结构化预习情2况进行检查通报,并挑选部分预习情况好的学生的预习导读单进行展览。各学科可参照以下的预习方法:文科结构化预习时采用的是“六字诀”(读划查写记思)。即:读课文、划重点、查资料、写感悟、记情节、思难点。理科结构化预习采用的是“七字诀”(读想说写做补练)。即:读课本、想难点、说概念、写体会、做实验、补旧知、练例题。2.重视合作探究形式,忽视探究内容本质。问题探究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深入的问题探究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每节课的巧妙设问探究是组织好一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积极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巧妙设疑,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质疑问难。但是在课堂上怎样设疑?设什么疑?我个人的看法是:1.在关键处发问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