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陕西省宝鸡市长岭小学尚利君邮政编码721006教材分析《海底世界》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它生动具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课文结构清楚,全文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设问句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海底深处的情况。第二部分(2~5自然段)紧扣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海底的景象。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概括出“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展开合理想像。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学生的信息素养:能用普通的电脑操作,可以上网查找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教学理念网络环境下信息时代在呼唤并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海底世界》这篇传统课文时我做了如下的新尝试:课前,指导学生上网阅读、下载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既开阔了眼界,又产生了积极探究的心理,让学生在极度兴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什么“牵引”1与“指导”,更没有对重点语段进行分条缕析,而是让学生以“海底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汇报中各展所长,或绘画,或诵读,或得意洋洋地介绍自己的课外所知,或兴致勃勃地设计发明,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且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中介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读“烈、贼、喷、蕴、煤、储”等生字,掌握“波涛澎湃、闪烁、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二、能力目标1、能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同时能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2、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潜入海底,看看那里奇异的景象……[多媒体课件播放:“海底世界”]3、师:看到这儿你想说点儿什么?特别想知道什么?2生:海底真奇妙!生:黑暗的深海里怎么有亮光?生:海里都有哪些动物?…………师:让我们快去读一读课文,了解更多海底的知识。[设计意图:成功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导入采用播放影像的方法,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官上了解海底世界,激发的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自己先想一想,再查一查字典或问一问老师同学。解决问题:(1)生字正音(2)理解词语澎湃——形容波浪互相冲击;也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出示图帮助理解)闪烁——本课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联系生活经验:星星、远处灯光)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可由学生做动作理解)听音器——安装在船上用来收听声音的装置,它可以收听到水中很轻微的声音。蕴藏——蓄积着的东西还没有显露或发掘。稀有金属——地球上储藏量很少,矿体又很分散的金属,如锂、钛等。[设计意图:学习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都不是从零开始,理解词语过程既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又为后面的诵读进行了有意的铺垫。]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