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向了全新的状态。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课堂教学,有利于课堂大容量、多信息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性、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性教学质量的保障。作为辅助教学的媒介,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又是一柄双刃剑。怎样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并且尽量减少或避免消极作用,是值得思考与商榷的。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充分感知到,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化静为动,直观生动;可以增大容量,提高效率;可动化教具,形象真切;可精制课件,创新研究等。然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也呈现出诸多缺憾。一是地位没有摆正,主辅不明,导至课堂教学畸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辅助媒介,不是课堂的主宰。不摆正这种关系的课堂,就会过大抬高多媒体的地位,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看到过,教师只管操作,学生只顾看片,把“课件辅助教学”变成“教师辅助课件”;把“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看动画片”;把满堂灌演变成“人灌+机灌”,热热闹闹一堂课,静静思考没学啥,无异是花哨低效的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但若不顾学生学习的实际,不与学生思维的实际合拍,不控制课件展示的节奏,就势必导致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学生缺少思考时间,缺少消化理解时间,缺少讨论探究时间,缺少整理反思时间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保障。二是作用肆意发挥,替代不适,导致课堂教学混乱。多媒体不能代替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与生成,适时把握教学进程与掌控教学脉络;老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态势的变化与课堂节奏的状况,适时改变教学策略与调整备课方略。课件是死的,老师是活的,老师不能完全依赖课件,而要活用课件,制作课件时就应该有相应的预案,并能变通适用。特别是多媒体不能取代板书。我们知道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揭示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一步步的展示,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启迪学生智慧的生成,演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是,有的课堂只有冥思苦索、自鸣得意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固化的板书,本应该存在的大部分板书都由多媒体取而代之,如同过眼云烟,一闪即过。前段时间听了一节数学的立体几何课,我们知道立体几何学让学生感觉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三维空间的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的黑板画图是引领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一笔笔画出,学生一点点建立。可是,我所听的这节立体几何课,老师几乎没画图,键盘一敲,画图完毕,真不知课后学生会怎样,如此下去,多媒体是在造孽。多媒体也不能替代板演。学生板演过程是诊断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条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过程,是检验教学成效的过程。而有的课堂,本应该存在的板演训练,却由机器代劳。教师键盘一敲,解题过程标准呈现,或变成填空题,停留片刻再一敲,一了百了。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此简单取代、肆意替代,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带给教学的后果将是怎样的?特别是理科教学,黑板演练是不可或缺的。三是动漫滥用乱动,动静不宜,导致干扰教学。根据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等本无可厚非,若运用不当,动漫无度,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就会对课堂教学造成过分的刺激和干扰。我们常常看到,课件尽情花哨,小动漫层出不穷(主要内容却配上动画,不知是让学生注意看动画,还是集中注意力看主要内容),不考虑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考虑主题与衬托的关系,不考虑教育心理和教育卫生的要求,制作较乱,冲淡主题。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选择的过程就是区分对象和背景的过程,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被优先选择。而不当的制作,其作用却是负向的。我们常常看到,一节课的视频、图片过多,切换不断,...